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曹梦良赠炭戏成一绝》。诗中以“乌龙书至送乌薪”开篇,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乌龙”既指书信,也暗喻炭火,而“乌薪”则直接点明了炭火的用途。这一句不仅描绘了送炭的情景,还蕴含了温暖之意,仿佛在寒冷的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了阴霾。
接着,“郎舍严冬觉有春”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将送炭带来的温暖与严冬的寒冷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炭火不仅能够抵御寒冷,还能带来心灵上的温暖和希望,如同春天的到来,给人以生机与活力。
“未暇吞为哑口汉”,这一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在得到温暖之后,人们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之情。这里的“哑口汉”比喻那些因寒冷而无法言语的人,在得到温暖后,他们可以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感受,体现了温暖的力量。
最后,“旦须暖作直身人”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不仅强调了温暖的重要性,还寄托了对人的品格修养的期待。这里的“直身人”象征着正直、坦荡的人格,意味着在得到温暖的同时,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做一个有道德、有原则的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送炭这一日常小事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温暖、希望以及人性美好的赞美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