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其二)陈君衡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

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

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

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

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

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翻译

身披骆驼毛皮的轻装队伍,骑着狨鞯的小队,在夜晚穿越结冰的河流。
北方的雪覆盖着平坦的沙漠,纷飞的花瓣乱舞,仿佛拂过女子的眉毛。
琵琶弹奏出悲伤的曲调,再添上此刻的情感,已不如往昔。
想象现在,人在遥远的龙庭,初次举杯饮酒。
一枝芬芳的书信恐怕难以送达,只能在山水之间独自怀抱思念。
江上的大雁孤独地回旋,远方的人归期遥遥。
归来后,秦淮河依然碧绿如昔,但这份愁绪又有谁知道呢?
面对东风,我像垂落的柳絮,心绪纷乱如千丝万缕。

注释

驼褐:骆驼毛皮制成的衣服。
轻装:轻便装备。
狨鞯:用狨皮制成的马鞍垫。
流澌:流动的冰块。
朔雪:北方的雪。
蛾眉:女子的眉毛。
金卮:金制酒杯。
相思:深深的思念。
秦淮碧:秦淮河水的绿色。
垂杨:垂落的柳树。
零乱:散乱。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王沂孙的作品,名为《高阳台(其二)》。诗中表达了对远方游子陈君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昔日美好时光无法复返的感慨。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面,其中“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形象地展现了边关士兵的艰苦生活;“冰河夜渡流澌”则传达了一种冒险和孤独的情感;“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更是将雪花与蝴蝶交织,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美丽的边塞景象。

"琵琶已是凄凉调, 更赋情、不比当时。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这里诗人通过琵琶的凄凉之声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无法复返的哀愁。"更赋情"暗示着诗人的深沉情感,而“不比当时”则是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 这几句中,“一枝芳信”象征着诗人想要传递的情意,但“应难寄”则表达了这种情感的隔绝与无奈;“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深切的思念;“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则描绘了一种悠长而又渺茫的情感旅程。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最后几句中,“归来依旧秦淮碧”表达了诗人归来的情景,但“问此愁、还有谁知”则是对心中的忧愁无人能懂的感慨;“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中,“东风”、“垂杨”都是春天的象征,而“零乱千丝”则形容了诗人的情感纠葛和复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边塞之旅、琵琶凄凉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构建了一幅既有壮阔之景又充满深沉情感的画面。王沂孙以其独特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美好事物无法持久的哀愁和无奈。

收录诗词(69)

王沂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

  • 字:圣与
  • 号:碧山
  • 籍贯:玉笥山

相关古诗词

高阳台.纸被

霜楮刳皮,冰花擘茧,满腔絮湿湘帘。

抱瓮工夫,何须待吐吴蚕。

水香玉色难裁剪,更绣针、茸线休拈。

伴梅花,暗卷春风,斗帐孤眠。篝熏鹊锦熊毡。

任粉融脂涴,犹怯痴寒。我睡方浓,笑他欠此清缘。

揉来细软烘烘暖,尽何妨、挟纩装绵。

酒魂醒,半榻梨云,起坐诗禅。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高阳台(其一)

残萼梅酸,新沟水绿,初晴节序暄妍。独立雕阑,谁怜枉度华年。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又争知、一字相思,不到吟边。

双蛾不拂青鸾冷,任花阴寂寂,掩户闲眠。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何人寄与天涯信,趁东风、急整归船。纵飘零,满院杨花,犹是春前。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高阳台(其三)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淡黄柳

花边短笛。初结孤山约。雨悄风轻寒漠漠。

翠镜秦鬟钗别,同折幽芳怨摇落。素裳薄。

重拈旧红萼。叹携手、转离索。

料青禽、一梦春无几,后夜相思,素蟾低照,谁扫花阴共酌。

形式: 词牌: 淡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