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藤花书巢送春

颦柳含烟,病花泣雨,离筵端整长亭。

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

游丝不系东风住,遍天涯、没处追寻。指江浔。

潭水悠悠,不抵愁深。

商量欲折杨枝赠,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

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

斜阳挂出销魂影,便桃花树也飘零。燕何心。

才送春归,已把秋迎。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鉴赏

这首清代词作《高阳台·藤花书巢送春》由殷秉玑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离别场景。开篇"颦柳含烟,病花泣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将逝的景象,柳条轻垂,花朵在雨中显得憔悴,暗示着离别的伤感。"离筵端整长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氛围。

"谁唱阳关,断肠怕听啼莺"借阳关曲和啼莺声渲染离别之痛,阳关曲常与离别相关,而莺啼则增添了哀愁。接下来的"游丝不系东风住"进一步表达了对无法挽留春光的无奈,"天涯"二字扩大了离别的距离感。

"指江浔。潭水悠悠,不抵愁深"通过江边的潭水,形象地展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愁苦,即使江水悠长,也无法比拟愁绪之深。下片转入寄情于物,"商量欲折杨枝赠"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希望借助流水传递柔情。

"倩绿波流去,寄与柔情"运用拟人手法,将情感寄托于流水,"已别今番,相逢忍说它生"揭示了难以预料的未来,再次强调离别之痛。"斜阳挂出销魂影"以夕阳的落寞映照词人的孤独,"燕何心"一句则借燕子的迁徙暗示季节更替,春去秋来,加深了离别的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寓情,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对春去秋来的感慨以及离别后的深深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34)

殷秉玑(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琐窗寒.苔

几度春来,连番雨过,旧时庭宇。

沿缘渐绿,也有东风吹汝。

傍墙阴、荒寒自怜,落花飞絮都无绪。

任空阶长遍,钱钱难买,韶华常住。闲伫。题诗处。

认石上模糊,剥残如许。土花谁扫,一片藓黏孤树。

只残碑、凉露卧烟,碎纹刻净青未去。

看红桥、瘦柱波横,碧绣千年古。

形式: 词牌: 琐窗寒

湘江静.萍

飒飒西风秋欲去。悴零星、荡摇无主。

东皇别后,天涯踪迹,更相逢何处。

倘果问前身,记春影、那时飞絮。

翠钿抛却,银奁自窥,还认是、旧时序。

水渐寒,天又雨。傍江乡、芙蓉相住。

春光已老,秋光难买,任青钱无数。

闲煞有谁看,纤纤影、自家怜取。

它生未合,今生依旧,漂流不聚。

形式: 词牌: 湘江静

忆秦娥.清旷阁赏寒月

清辉寒。夜深闲煞红阑干。红阑干。

似侬心事,宛转回环。宵如烟。有人相守梅花边。

梅花边。好将梅瓣,细数华年。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东风第一枝.春晓荡舟三桥看柳色

翠抹妆浓,清灯影瘦,好山迎我先笑。

一篙花外轻回,认得去年芳草。

东风破梦,强扶起、腰肢低袅。

听杜鹃、频唤春归,不解春归犹早。

须自惜、瘦容婉妙。还自把、黛眉暗扫。

嫩阴压住杨花,瞒却燕莺分晓。

漫天飞起,恐竟把、佳人催老。

待春痕、它日飘零,只有乱萍知道。

形式: 词牌: 东风第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