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上(其一)

华下支离已隔河,又来此地避干戈。

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

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我已远离故乡,隔着宽阔的河流,又来到这里躲避战乱。
山间的田地渐渐扩大,时常有猿猴出没;村舍中新添了许多燕子巢穴。
丹桂和石楠这两种树适宜一起生长,秦地的云和楚地的雨相互交融,气氛幽暗。
孩子们在栗子成熟时迷失了回家的路,回来时仍然跟着牧童唱歌。

注释

华下:指代故乡或繁华之地。
支离:分离,流离失所。
干戈:战争。
山田:山间的田地。
猿时到:猿猴出现的时候。
村舍:农村的房屋。
燕亦多:燕子很多,象征生机。
丹桂石楠:两种常绿植物,丹桂为桂花的一种,石楠为常见绿化树种。
秦云楚雨:泛指秦楚两地,也可象征动荡的局势。
迷归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牧竖:牧童。
歌:唱歌,此处指儿童的天真快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逃避战乱、寻求和平生活的景象。开篇“华下支离已隔河,另来此地避干戈”两句,通过对比华山之下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逃避战乱的心情。

接着,“山田渐广猿时到,村舍新添燕亦多”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农村景象。山田开阔,时间流逝(“猿时”意指悠长的时光),村庄里增添了新的燕巢,显示出一个生机勃勃、生活安定的场景。

“丹桂石楠宜并长,秦云楚雨暗相和”两句,通过对比丹桂(即桂树)与石楠(一种常绿乔木)的并立,以及秦地的云雾与楚地的细雨之间的和谐,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和平。

最后,“儿童栗熟迷归路,归得仍随牧竖歌”两句,则描绘了一幅农村晚景。孩子们在收获栗实时迷失了回家的路,却依然欢乐地跟着放牛的人一同唱歌,显示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纯真与喜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平静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逃离战乱、追求心灵安宁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404)

司空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字:表圣
  • 生卒年:837~908

相关古诗词

淅上(其二)

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

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

红蓼满村人不在,青山绕槛路难平。

从他烟棹更南去,休向津头问去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

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

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塞上

万里隋城在,三边虏气衰。

沙填孤障角,烧断故关碑。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

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新岁对写真

得见明时下寿身,须甘岁酒更移巡。

生情暗结千重恨,寒势常欺一半春。

文武轻销丹灶火,市朝偏贵黑头人。

自伤衰飒慵开镜,拟与儿童别写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