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江次韵行父之作

重来□□又成空,旧榜今无卧綵虹。

故国平嗟□瓦砾,新亭犹见湿青红。

雁随山远情无□,□与天穷势自通。

尽道鲈鱼寒不食,□□祗合在江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再次归来却发现一切成空,昔日的辉煌已不再有彩虹悬垂。
感叹故国只剩下废墟瓦砾,新亭边还残留着被雨水打湿的红色和绿色(暗指战火)。
大雁随着山势渐行渐远,情感似乎也随之消失,天地相接处,形势自然通达。
人们都说鲈鱼因寒冷而不愿被捕食,但此处只适合在江东之地生存。

注释

重来:再次回来。
卧綵虹:昔日的辉煌象征。
故国:过去的国家或故乡。
瓦砾:废墟中的碎石破砖。
新亭:新建的亭子,可能暗示时局变迁。
湿青红:被雨水打湿的红色和绿色,可能指战火后的痕迹。
雁随山远:大雁随山势远离。
势自通:形势自然通达。
鲈鱼:典故中代表思乡之情的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通过对比现实与历史,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和现在的感慨。开篇“重来”二字,暗示着重返旧地,却发现一切都已物非所主,成为空谈。这一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即时间流转与事物变迁。

接下来的“旧榜今无卧綵虹”,则是说过去的荣誉如同绚丽的彩虹,现在却已经不复存在。这里的“旧榜”可能指的是过去的功绩或胜利,而“卧綵虹”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成就的辉煌与美丽。

第三句“故国平嗟□瓦砾”,诗人用“故国”来表达对昔日家园的怀念,“平嗟”则是感叹之情,透露出一种悲凉和无奈。诗中的“□瓦砾”指的是破败的墙基或瓦砾,这里寓意着过去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了残垣断壁。

新亭犹见湿青红,是对比之语,尽管岁月流逝,自然界的某些景象依然如故,但这也只是表面上的静谧,背后隐藏的是历史的沧桑巨变。

“雁随山远情无□”中,“雁随山远”,形容大雁飞过远方的山脉,这里可能隐喻诗人对远去往事的情感缅绵,而“情无□”则是表达这种情感深邃且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

接下来的“□与天穷势自通”,诗人通过描写山川之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状态。这里的“□”指代不明确,但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自己的情感。

“尽道鲈鱼寒不食”,此句通过描述鲈鱼在寒冷中不进食的现象,隐喻了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美好事物无动于衷的情形,或许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

最后,“□□祗合在江东”,这里“□”同样指代不明确,但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或精神状态的归宿。全句则表达了一种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某些东西都会最终汇聚到一起,找到它们自己的位置。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光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感慨,以及个人情感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关系。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其二)

他年同上楚江楼,花绕春城小谢州。

翻手雨云人事改,跳丸日月岁光流。

霜空暮落能鸣雁,秋水风移不系舟。

偶筑一丘邻胜隐,杖筇冲雨亦来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其一)

八尺茅茨老竹林,细偿南北故园心。

一溪止水清涵月,三日行云薄酿霖。

归计欲成犹恨晚,醉愁无赖正伤今。

唤回柏子香中梦,屋角秋声乱翠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初到连江和林公晔先辈

投老身名信陆沉,欲将白发寄摇岑。

赋诗未敢施彭泽,抱瓮真堪友汉阴。

江面飞桥誇壮丽,山腰卧石閟幽深。

公才清绝参奇观,慰我长年去国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张柔直知郡挽诗(其二)

金兰臭味百年期,生死那知歘两岐。

路断束刍难寄恨,封成挂剑谩传悲。

向来不诵凌云赋,此日休歌薤露诗。

自愧千秋负良友,剩留清泪与君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