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吟(其三)

心迹贵相亲,相亲善恶分。

世间须有物,天下岂无人。

既见薰莸臭,当思玉石焚。

如何得时态,长似洛阳春。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心灵之交贵在亲密无间,亲密中能分辨善恶。
世间万物都有存在,天下怎会没有人才。
一旦看到好与坏混杂,应想到美玉也会因恶火烧毁。
如何才能时刻保持如洛阳春天般的美好状态。

注释

心迹:心意和行为。
贵:重视,珍贵。
相亲:亲近,亲密。
善恶:善良与邪恶。
分:分辨,区别。
世间:世界,人间。
物:事物,万物。
天下:全世界,人间。
人:人,人才。
薰莸:薰香和臭草,比喻好坏。
臭:气味,这里指好坏。
玉石:美玉,比喻优秀的人才。
焚:焚烧,比喻毁灭。
如何:怎样,如何做到。
得:得到,保持。
时态:时刻,状态。
长似:长久如同。
洛阳春:洛阳的春天,象征美好的时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偶见吟(其三)》,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的深刻见解。首句“心迹贵相亲”,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重要性,认为内心的品性与外在行为应当相互映照。接着,“相亲善恶分”进一步指出,通过亲近他人,可以分辨出对方的好坏。

诗中“世间须有物,天下岂无人”表达出对世间多元存在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人世间既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丑陋的一面。诗人以“薰莸臭”和“玉石焚”为比喻,说明在混杂的社会环境中,要能辨别出真正的贤良之士,就如同区分薰草(香草)和莸草(臭草),以及玉石在火中焚烧后依然保持其本质。

最后两句“如何得时态,长似洛阳春”则寄寓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希望人们的心境和人际关系能够如同洛阳春天般和谐美好,长久地保持纯洁和温暖。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邵雍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思考和期待。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偶得吟

日为万象精,人为万物灵。

万象与万物,由天然后生。

言由人而信,月由日而明。

由人与由日,何尝不太平。

形式: 古风

偶得吟

林间无事可装怀,昼睡功劳酒一杯。

残梦不能全省记,半随风雨过东街。

形式: 七言绝句

偶得吟

相去一毛间,千山复万山。

虽能忘寝食,未肯去机关。

不是责人备,奈何开口难。

天心况非远,既远遂无还。

形式: 五言律诗

偶得吟

壮岁苦奔驰,随分受官职。

所得唯锱铢,所丧无纪极。

今日度一朝,明日过一夕。

不免如路人,区区被劳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