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堂

琴轩夫子文章老,自少藏书事探讨。

远穷洙泗问渊源,近叩关闽寻阃奥。

五十馀年履宦途,四方游遍复名都。

颠盈白发还耽学,箧有黄金只买书。

胄监容台皆妙选,密迩蓬莱接东观。

王氏青箱旧事存,陆家车乘图书半。

连篇累牍归故乡,文彩照映南海傍。

牙签万轴排缃帙,乔木千章荫草堂。

平生辛苦自雠校,腹笥便便五经饱。

奎星彻夜贯虹光,笔阵常时夺天巧。

画帘窣地清无尘,芸香不断庭草春。

黄衣或见燃藜叟,绿酒频来问字人。

一代风流重山斗,身后英名当不朽。

可怜万卷渐成空,只有高堂尚如旧。

我生虽晚犹识公,观书曾到此堂中。

数车欲载今何及,空羡王生遇蔡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万卷堂》是明代诗人祁顺的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一生致力于藏书、学习与传播知识的过程,展现了其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后世的影响。诗中不仅赞美了主人公的博学多才,也体现了他对书籍的珍视与对教育的贡献。

首句“琴轩夫子文章老”,以“琴轩”比喻书房,暗示主人公在学问上的深厚造诣。接下来的几句详细描述了主人公从年轻时就开始收藏书籍,深入研究,远至洙泗(孔子讲学之地)探寻源头,近至关闽(朱熹讲学之地)探索奥秘。五十多年的宦途生涯并未阻碍他继续求学,反而使他游历四方,见识更广,学问更加丰富。他将所得之书悉数带回故乡,文采照映南海,显示了其学问的广泛影响。

接着,诗中描绘了万卷堂内丰富的藏书和优雅的环境,以及主人公对学问的热爱与勤奋。他亲自校对书籍,腹中饱读五经,学问之深可见一斑。夜晚,奎星的光芒仿佛与他的智慧相呼应,笔阵之妙更是超越天巧。诗中还提到,主人公的书房如同蓬莱仙境,与东观(古代藏书之处)相近,王氏青箱(指藏书)和陆家车乘(指藏书)的故事在他这里得以传承。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主人公身后英名永垂的期待,同时也感叹岁月流逝,万卷书籍虽已渐成空,但高堂依旧如旧。作为后人的诗人,虽然未能亲见其盛况,但曾经在万卷堂中观书的经历仍令他怀念不已。结尾处的“空羡王生遇蔡邕”则表达了对能像蔡邕一样遇到知音的渴望,暗含对主人公深厚学问和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主人公一生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也体现了其对后世教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是一首充满敬意和感慨的佳作。

收录诗词(530)

祁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野塘秋景为陈义官用诚题

西风昨夜吹芳草,萧索芙蕖觉秋早。

碧练光寒翡翠孤,红衣香落鸳鸯老。

翡翠鸳鸯各有情,映波毛羽最分明。

玉楼金殿何须问,且了闲塘一段清。

形式: 古风

双义吟挽陈司训父母

妖蛮窃弄荒山里,廉城西畔风尘起。

提兵将校岂无人,一夕弗严成偾事。

犬羊突入纵抢攘,男妇奔走何仓皇。

城头迎刃势破竹,驱逐执掠纷成行。

陈公夫妇头双白,老袖龙钟遭险厄。

赎金不至命须臾,义气横膺无惧色。

伉俪相看但泪垂,宁死不愿生分离。

飞魂暗结千里恨,惟有青天白日知。

鹤塘之坡揭华表,双义名高死非夭。

同时罹患半乡人,死者何多闻者少。

君不见古来寿域高倚天,金汤不用土木捐。

民无兵死恒晏然,安得此域如当年。

形式: 古风

送刘景瑞还延平郎中刘廷信之兄

霜风萧飒催寒早,篱菊开残渚莲老。

京华有客归故乡,弟兄怆别长安道。

天伦气义最相亲,官舍优游过十春。

只耽风雨连床好,其柰湖山入梦频。

囊中拂拭双龙剑,耿耿晴虹吐光焰。

当年俱自延津来,临别殷勤看不厌。

太阿精采如龙泉,暂时分去无深怜。

由来神物易变化,会合还思到九天。

形式: 古风

官林风木图为闽中叶氏赋

官林山中佳气萃,宰木森森拂云翠。

长风昼夜天际来,萧飒寒声满人耳。

孝子关心不忍闻,闻之感泣独销魂。

有身莫报劬劳德,无路能酬罔极恩。

树欲静兮风不息,子欲养亲难再得。

风不息兮树转悲,二亲一去何由追。

吁嗟乎树之有风犹可止,人子思亲曷穷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