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怀古

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

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

楚亭方作乱,汉律正酬功。

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古人已随流水消逝,有游子在秋风中凭吊
没想到千年的时光却阻隔了心灵相通
楚地的亭台正陷入动乱,汉朝的法律却在奖赏功臣
转眼间沧海桑田变迁,那些毁谤之言也已烟消云散

注释

昔人:过去的、古人。
逝水:流逝的河水,象征时光。
吊:凭吊、哀悼。
千年:极长的时间。
隔:隔阂、阻隔。
论心:心意相通、心灵契合。
楚亭:古代楚国的亭台,代指某个地方或政权。
作乱:发生动乱、叛乱。
汉律:汉朝的法律制度。
倏忽:忽然、转瞬之间。
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沧海变为桑田。
空:消失、无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江之中,回忆古人的情感与自己心境相通的意境。首句“昔人从逝水”通过对过往人们漂泊于时光河流中的描写,开启了一种历史的回顾和对过去的怀念。紧接着,“有客吊秋风”则是说有一位行者在呼唤着秋天的微风,这里的“吊”字用得十分传神,它不仅承载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追思,也透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

“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古人情感相通的深刻感慨。尽管时间上有着千年的距离,但在内心的感受上,却如同同在一天之中,这种超越时空的共鸣,让人感到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情感的永恒性。

“楚亭方作乱,汉律正酬功”这两句则是诗人通过历史事件来强化这种感觉。楚亭和汉律都是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在这里被用来作为时间流转和历史沧桑的见证。而“方作乱”与“正酬功”的动态对比,更增添了一种历史发展的紧张感。

最后,“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则是诗人对世事无常的一种感慨。“倏忽”表达了时间流逝的迅速,而“桑田变”则是指环境和事物的不断变化;“谗言亦已空”则是在说那些曾经充满争议的话语最终都归于沉默,这也许暗示着历史的真相总会在时间的冲刷下逐渐清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登楼望月楚山迥,月到南楼山独遥。

心送情人趋凤阙,目随阳雁极烟霄。

轩辕不重无名客,此地还能访寂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赋得古井送王明府

古井庇幽亭,涓涓一窦明。

仙源通海水,灵液孕山精。

久旱宁同涸,长年秪自清。

欲彰贞白操,酌献使君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越溪村居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