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

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

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

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沈。

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过去的东山之志,北上的征途并非我所愿。
辜负了平生的理想,悲伤的泪水湿透衣襟。
傍晚时分登上蓟楼,长久凝视着燕山的峰峦。
辽阔的大海无边无际,胡地的风沙又深又狂。
峨眉山的美景如梦似幻,仙子又在哪里能寻觅到呢。
挥剑感叹,白日瞬间西沉。
听说你为洛阳使者,借此机会传递南方的消息给我。

注释

东山:指隐居之地。
北征:北方出征。
孤负:辜负。
愿:理想。
沾襟:泪水打湿衣襟。
蓟楼:古代地名。
燕山:山脉名。
辽海:辽阔的大海。
胡沙:胡地的沙尘。
杳如梦:遥远而模糊。
曷由:如何。
击剑:象征壮志。
西沈:落日西沉。
洛阳使:来自洛阳的使者。
南音:南方的消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远方所托付深厚愿望的无尽留恋。开篇“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日在东山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北征战事的无奈和不舍。接着,“孤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哀,因为未能实现一生的愿望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则是诗人在黄昏时分登上蓟门楼,不断地向北眺望燕山的轮廓,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指向,更寄寓了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情。下文“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则描绘了一种广阔无垠而又荒凉的北国景象,强化了诗人心中的茫茫戈壁和难以企及的远方。

“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中,峨眉山如同一场美丽的梦境,而那位仙子则是无法寻觅到的理想。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观与神话元素的结合,表达了对心中理想之难以触及的无奈和憧憬。

“击剑起叹息,白日忽西沈”则是诗人在击剑时不禁发出叹息,感慨于光阴似箭,日落西山,时间流逝,壮志难酬。最后,“闻君洛阳使,因子寄南音”中,诗人得知友人将赴洛阳出使,便借机托付一曲南方之音给这位朋友带去,这或许是诗人对于南方故土的思念,也可能是对远方所托付之人的深情。

整首诗通过多重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于理想、友情和故土的深切怀念。

收录诗词(129)

陈子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 字:伯玉
  • 籍贯: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
  • 生卒年:公元661~公元702

相关古诗词

答洛阳主人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主人亦何问,旅客非悠悠。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沈浮。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答韩使同在边

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

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谟。

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

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

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

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

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

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

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

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

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

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五)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

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

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形式: 古风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