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潮别浩初师

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

都人礼白足,施者散金钱。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

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前几天我经过一座寺庙,看到师父在讲坛上讲经。
城市里的人都恭敬地礼拜,施舍者散出许多金钱。
佛法的方便法门无非是为了教化,即使日常行走也不忘修行禅定。
我还知道这位常住在这里的居士,发表的见解深得高僧赞赏。

注释

前日:前几天。
萧寺:清静的寺庙。
师:师父。
讲筵:讲坛。
都人:城市里的人。
礼:礼拜。
白足:赤脚或指僧侣。
施者:布施者。
方便:灵活变通的方法。
无非:只是。
教:教化。
经行:日常行走中修行。
禅:禅定。
习居士:常住的居士。
发论:发表见解。
侍:侍奉。
弥天:极高深的学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佛教礼仪图景,展现了古人对佛法的尊崇与信仰。首句“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直接将读者带入一场庄严的佛教讲经活动中,"萧寺"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佛寺,而"看师上讲筵"则是说诗人亲眼目睹了一位高僧在讲解佛法。

接下来的“都人礼白足,施者散金钱”表达了信徒们对佛法的崇敬之情。"都人礼白足"意味着人们对高僧的尊重到了极点,以至于跪拜在其脚下;而"施者散金钱"则描绘了一种布施的盛况,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佛教信仰的普遍性和深入人心。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方便"在佛教里指的是适合众生的善巧说法,而"无非教"则强调了这种讲法是正统的佛陀教诲;"经行不废禅"说明了两种修持方法并重,既有对佛经的传唱,也有禅定的修习。

最后,“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则透露出诗人对一位佛学居士的赞赏。"还知"表明诗人的了解和认同,而"习居士"可能是指某位在佛法上有深造诣的居家修行者;"发论"意味着该居士不仅精通佛法,还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侍弥天"则形容其如同长久地侍奉在佛天之侧,象征对佛法的终身追随。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信仰与修行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身对于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海阳十咏(其九)双溪

流水绕双岛,碧溪相并深。

浮花拥曲处,远影落中心。

闲鹭久独立,曝龟惊复沈。

蘋风有时起,满谷箫韶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海阳十咏(其四)玄览亭

潇洒青林际,夤缘碧潭隈。

淙流冒石下,轻波触砌回。

香风逼人度,幽花覆水开。

故令无四壁,晴夜月光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海阳十咏(其一)吏隐亭

结构得奇势,朱门交碧浔。

外来始一望,写尽平生心。

日轩漾波影,月砌镂松阴。

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海阳十咏(其八)棼丝瀑

飞流透嵌隙,喷洒如丝棼。

含晕迎初旭,翻光破夕曛。

馀波绕石去,碎响隔溪闻。

却望琼沙际,逶迤见脉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