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大通还山一首

三年虎卧白云关,谁念穷猿失故山。

野客已拚花自落,道人今与鹤俱还。

厖眉皓首双松老,白氎青丝一室閒。

何日得追尘外趣,听君击钵翠微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诗人三年来像猛虎隐居在白云关,无人理解他如失群的猿猴怀念故乡。
野外的过客已经习惯花开花落,而道士如今与鹤一同归返。
眉毛斑白的老者和两棵苍老的松树相伴,一室之内只有洁白的头巾和青丝的僧衣。
何时能追寻到超脱尘世的乐趣,只愿在那翠微之间聆听你敲击木鱼的声音。

注释

虎卧:比喻诗人隐居生活像猛虎般沉稳。
白云关:象征高洁或遥远的地方。
穷猿:比喻诗人自己身处困境。
故山:指故乡或过去的环境。
野客:指过客或不拘世俗之人。
鹤俱还:形容道士的超然出世。
厖眉:形容眉毛斑白。
皓首:指老人白发苍苍。
白氎:洁白的头巾。
青丝:指僧人的头发。
尘外趣:超脱尘世的乐趣。
翠微间:青山绿树之间。

鉴赏

这首宋诗《送僧大通还山一首》是周麟之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僧人大通归隐山林的深深感慨。首句“三年虎卧白云关”描绘了僧人大通在深山中度过的艰辛岁月,犹如猛虎潜伏,暗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次句“谁念穷猿失故山”以失群的猿猴比喻大通离开熟悉的山林,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和离别的不舍。

第三句“野客已拚花自落”中的“野客”指大通,他已看淡世事,任凭花开花落,表现出超脱的心境。第四句“道人今与鹤俱还”进一步强调大通回归自然,与仙鹤为伴,生活清静无尘。

第五、六句“厖眉皓首双松老,白氎青丝一室閒”描绘了大通年迈的形象,双松象征他的高洁品格,一室清闲则体现了他的禅定生活。最后两句“何日得追尘外趣,听君击钵翠微间”表达诗人期待有一天能一同追寻山林的乐趣,享受那份远离尘世的宁静,聆听友人在翠微之间敲击木鱼的声音,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和祝福。

收录诗词(177)

周麟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说江宁人。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 字:茂振
  • 籍贯:泰州海陵
  • 生卒年:1118—1164

相关古诗词

致政大夫胡公挽诗五首(其五)

末绪惭非偶,孤踪托契深。

委禽申旧好,奉屦负初心。

已矣升堂拜,潸焉雪涕吟。

四郊烟树惨,引绋堕哀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致政大夫胡公挽诗五首(其四)

碧落承先训,青冥屈壮图。

珠悬三树秀,鉴舞一鸾孤。

逝水嗟何及,佳城谶不诬。

江山蟠秀气,此地卜青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致政大夫胡公挽诗五首(其三)

燕寝追遗事,沈痾叹积年。

未扶鸠杖起,已报鹿车悬。

显服登三品,荣名谢九迁。

英姿宁复见,归伴玉台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致政大夫胡公挽诗五首(其二)

西帅乘迟日,趋庭正妙年。

飞书腾白羽,曳綵汎红莲。

晚伏追风骥,长嗟堕水鸢。

卷舒安义命,何恨及重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