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曹子方

曹子金门等陆沉,壮年裘马四方心。

檄传白羽从沙井,诗写红巾遍武林。

兵甲胸中无敌国,丝桐世外有知音。

相逢不饮何为者,祗作寒厅拥鼻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曹子才华出众如同金门之士,年轻时怀揣着游历四方的心志。
他的檄文如同白羽箭一般迅速传播,诗歌在武林各地广为流传。
他胸中蕴藏着无敌的智慧和力量,世间虽有战乱,却仍有知音赏识。
若与知己相遇而不共饮,那为何人?只能在寒冷的厅堂独自吟咏。

注释

曹子:指曹姓才子。
金门:比喻杰出人物。
壮年:青壮年时期。
四方心:远大的志向和游历四方的愿望。
檄传:发布军事命令或文告。
白羽:古代羽檄,表示紧急军情。
沙井:可能指传递文书的地方。
武林:泛指江湖或社会。
兵甲:武器和铠甲,象征军事才能。
无敌国:无人能敌的智慧。
丝桐:古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知音:理解并欣赏他的人。
相逢:相遇。
不饮:不饮酒共聚。
何为者:为何如此。
祗:只。
寒厅:寒冷的厅堂。
拥鼻吟:捂着鼻子低声吟唱,形容孤独或寂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呈曹子方》,通过对曹子方的描绘,展现了他壮志豪情的一面。首句"曹子金门等陆沉"暗喻曹子方的才华被埋没,如同金门失色于沉寂之中。接着"壮年裘马四方心"表达了曹子方年轻时胸怀大志,渴望驰骋疆场或游历四方。

"檄传白羽从沙井,诗写红巾遍武林"两句,通过"檄"和"诗"两个意象,赞美曹子方既有军事才能,又能以文传道,他的影响力遍布武林各地。"兵甲胸中无敌国"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英勇与智谋,无人能敌。

"丝桐世外有知音"则转而描述曹子方在世俗之外,还有知音理解他的才情,暗示他在艺术上也有高人赏识。最后,诗人以"相逢不饮何为者,祗作寒厅拥鼻吟"收尾,表达了对曹子方未能尽情饮酒共论天下事的遗憾,只能在寒冷的厅堂独自吟诗,流露出对友情的渴望和对曹子方才华未展的惋惜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曹子方的文武双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求仁复示怨句次韵

闻说高情久沉寥,絷维谁与永今朝。

五车犹累方书好,万物先从辩说彫。

已向季咸心独醉,更缘顺子意都消。

清秋璧月凉如水,莫遣纤云翳紫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饮校理盛居中家次韵二首(其一)

骑鸾玉府尽仙真,短羽愁攀天汉滨。

诗懒便应推老手,饮豪独未后诸宾。

宫壶银箭刚知夜,笼烛金华已报春。

倒载微吟笑儿稚,时清宁是习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饮校理盛居中家次韵二首(其二)

一倒南斋玉宇醇,绝胜不醉楚江滨。

骊驹且莫催归御,鸲鹆何妨属坐宾。

我尚少年新白发,君须痛饮敌青春。

未愁驱使无诗句,怕遣壶空花笑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二叔父少监入馆见赐诗

楩楠要是晚方成,雄朔遗风世共惊。

屑去未惊容必去,逃名还自得高名。

歌行元白辞涛壮,书画钟王笔势精。

乘马辎车何足算,不将稽古愧桓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