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

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

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州。

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

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月光映照在坚固的树上,清辉流淌在碧绿的水面。
暂且忘却世间纷扰,还能欣赏到五湖的美景。
大鹏歇息后风又起,凤凰归巢正值秋意浓。
虽然攀折了小山的桂花,但这并非我长久停留之地。

注释

巩树:坚固的大树。
烟月:月光和雾气。
清光:清澈的月光。
含:包含,映照。
碧流:碧绿的水流。
三已色:世俗的三种烦恼(红尘、名利、疾病)。
五湖:泛指各地,这里可能象征广阔的天地。
鹏息:大鹏鸟的休息。
凤归:凤凰归巢。
正秋:正当秋季。
小山桂:小山上的桂花,象征高洁或远方的故乡。
淹留:长时间停留。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题目为《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

首句“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描写的是巩山之上的树木被月色笼罩,清澈的月光如同碧水般流淌。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夜晚的宁静与月景的美丽。

接着,“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州。”表达了诗人虽然没有达到“三已”的高龄,但仍然像游历过五湖(太湖、洞庭湖等)的仙境一般,去感受那份超凡脱俗的境界。

再看“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这里借用了传说中大鹏和凤凰这两种神鸟来比喻诗人自身的境遇。鹏凰都有选择安居之地的智慧,诗中的“我”也在寻找自己的归宿。这一句也暗示了秋天的到来,自然界万物皆在收获。

最后,“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则是说尽管攀住了那象征着高贵与清白的小山之上的桂树,但诗人并没有在此久留。这里的“桂”可能隐喻着功名或理想,诗人表达了虽然有所追求,但不会停滞不前。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寻自我价值的思想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股淡定从容的心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借助神话传说的艺术手法,刘禹锡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酬郓州令狐相公官舍言怀见寄兼呈乐天

词人各在一涯居,声味虽同迹自疏。

佳句传因多好事,尺题稀为不便书。

已通戎略逢黄石,仍占星文耀碧虚。

闻说朝天在来岁,霸陵春色待行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酬思黯见示小饮四韵

抛却人间第一官,俗情惊怪我方安。

兵府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恣意看。

三足鼎中知味久,百寻竿上掷身难。

追呼故旧连宵饮,直到天明兴未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

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

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

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酬淮南廖参谋秋夕见过之作

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

初服已惊玄发长,高情犹向碧云深。

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