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至寿州初见淮山二首(其一)

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

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广阔的水面仿佛与天相接,天光和水色在远方连成一片。
风雨中船桨摇动,刚离开码头,两岸的青山突然映入眼帘。
秋天的水乡增添了壮丽景象,向南的村落风景优美。
步行者何必一定要去江东,这里就有鲜美的鲈鱼,不需远求。

注释

浩荡:形容水面广阔。
平波:平静的水面。
接天:与天空相接。
天光:天空的光芒。
波色:水波的颜色。
鸣:发出声音。
雨桨:雨中的船桨。
初离浦:刚刚离开码头。
岸转:岸边转向。
对船:面对船只。
泽国:水乡。
秋高:秋季天高气爽。
气象:景象。
南去:向南。
好风烟:优美的风景。
步兵:步行的人。
何必:何必一定要。
江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地区。
鲈鱼:一种江河湖中常见的鱼。
不值钱:不用花费太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和行旅中的感慨。"浩荡平波欲接天,天光波色远相连"两句,通过对广阔水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胸襟开阔、志向远大的情怀。水天一色的美景,不仅是外在的壮观,也映射出诗人的心灵境界。

"风鸣雨桨初离浦,岸转青山忽对船",这里则捕捉了行舟离港、岸边青山渐行渐远的情景。"风鸣"和"雨桨"营造了一种动态的感觉,让人仿佛能听见波浪拍打船舷的声音。诗人的情感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展现,既有离别之愁,也有旅途中的期待。

"泽国秋高添气象,人家南去好风烟"两句转换了意境,从水天交融的壮观转向对秋天气候和乡间生活的描绘。"泽国"指的是肥沃的国家,这里用来赞美自然之美。秋高添气象,表明秋天的景色更加迷人。"人家南去好风烟"则是说人们在这样的季节内心感到愉悦,愿意南行,享受这份旅途中的闲适与美好。

最后两句"步兵何必江东走,自有鲈鱼不值钱"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步兵"可能指代战争或征战的烦恼,而"江东"则是典故,用来比喻战争发生的地方。"自有鲈鱼不值钱"则是一种隐喻,鲈鱼在古代被视为佳肴,但诗人这里用它来表达即使美好的东西,在和平的日子里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战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将至海州明山有作

望望孤城沧海边,好云深处是人烟。

鸟飞山静晴秋日,水阔人閒熟稻天。

旗影远摇沽酒市,棹歌归去隔村船。

功名富贵非吾事,誓斸明山数亩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将别普济二首(其二)

孤城淮北晚钟残,落日桥边送客鞍。

物外楼台秋更豁,山深松竹晚多寒。

窗风细细侵衣冷,檐雨萧萧到夜阑。

佳境欲留嗟不可,尘埃踪迹但悲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将别普济二首(其一)

老槐疏竹寺门幽,九月轻寒袭客裘。

漠漠淮烟天际晚,萧萧山雨坐中秋。

风前红叶知时落,篱下黄花对客愁。

为语老僧无我笑,此生终待老林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将赴上庠偶成

卷中课最诗成后,枕上功名睡美馀。

弟子解疑常隐几,轮人能笑久观书。

山林沉痼时搔首,松菊耽淫自荷锄。

干世可能寻一饱,齑盐未用食无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