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赋诗

于赫皇明,奄有万方。贡赋包篚,罔不来王。

矧兹畿甸,扬州之野。厥土涂泥,厥田下下。

因地制赋,初匪不均。末流敝刓,轻重攸分。

或轻而腴,或重而瘠。富食其利,贫罹其厄。

宣皇悯焉,明诏是颁。十宥其三,民用乂安。

逮乎迩年,岁祲疠作。老弱叠叠,填沟委壑。

事既上闻,屡下优诏。亟命大臣,抚绥慰劳。

赈之虽至,民则未苏。继命我公,我公曰吁。

盍澄其源,盍正其本。不釐尔赋,曷救尔窘。

轻重参停,各尽其情。如鉴之公,如衡之平。

若解倒悬,若拯焚溺。讴歌鼓舞,道路充斥。

譬彼雪壑,释然春融。谁其致之,实惟我公。

何以报之,愿公受祉。母久贤劳,归相天子。

天子元首,我公股肱。一德交孚,福我苍生。

野人作颂,敢告太史。祝我皇朝,亿千万祀。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平赋诗》是明代赵同鲁所作,反映了当时社会赋税制度的问题以及皇帝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解决措施。诗中描绘了赋税不均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景,表达了对赋税改革的迫切需求。

诗的开头“于赫皇明,奄有万方”,赞颂了大明王朝的辉煌与统治的广阔。接着提到“贡赋包篚,罔不来王”,说明了国家的税收体系,但随后指出“矧兹畿甸,扬州之野”这一特定地区赋税负担过重的问题。诗人通过描述土地的肥沃与贫瘠,揭示了赋税分配的不公,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在这样的背景下,“宣皇悯焉,明诏是颁”,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颁布诏令进行赋税改革,实行“十宥其三”的政策,即宽免三分之一的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民用乂安”)。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又遭遇了灾荒和瘟疫,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再次采取行动,派遣大臣前往灾区安抚百姓,并实施救济措施。尽管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境,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诗中提到的“我公”指的是后来被派遣的官员,他提出了解决方案:“盍澄其源,盍正其本。不釐尔赋,曷救尔窘”。意思是应该从源头上解决赋税问题,调整赋税结构,使之公平合理,这样才能真正帮助百姓摆脱困境。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恢复了活力。“讴歌鼓舞,道路充斥”描绘了百姓欢欣鼓舞的场景,如同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诗的最后部分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感激之情,并祝愿大明王朝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经济状况和赋税制度改革的紧迫性,也体现了作者对公正、公平理念的追求,以及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2)

赵同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女萝篇

瞻彼女萝,托身乔木。朝兮烟绾,夕兮云矗。

袅袅千尺,下引深谷。斧不可施,斤不可斸。

岂无桃李,怀此幽独。相依万年,惟日不足。

愧彼兔丝,蔓于春绿。不慎所从,其能有淑。

形式: 四言诗

早发顺承门外

车人听鸡,起整戎索,轳轳辘辘。

言出京都,三星在天,明月未落。

霜风徐来,客子衣薄。

形式: 四言诗

池有荷三章

池有荷,其叶祁祁。君子至止,伫立以思。

怀我良朋,在天之涯。池有荷,其花灼灼。

君子至止,眷言有约。笃我良朋,其在西郭。

池有荷,其实离离。嗟我怀人,眷兹盛时。

远想其风,近挹其仪。维金维玉,我心则怡。

形式: 四言诗

山居诗(其一)

四窗鸣涧声,一座春云影。

千载寂无人,六月犹嫌冷。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