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三高祠》由宋代诗人张侃创作,通过描绘对古代三位高士的追忆与敬仰,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武侯出师表,子陵钓鱼矶”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与严子陵的垂钓生活为引子,对比了达官显贵与隐逸之士的不同人生选择,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推崇。
“达则济天下,穷则敛所施”点明了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低谷,都应保持高尚的品德与行为,这是对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
“凄凉数间屋,荒草碧离离”描绘了高士们简陋的生活环境,但正是这种简朴的生活,衬托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洁。
“功名挂人口,毁誉复随之”指出世人往往过于关注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高士们却能超脱于这些世俗评价之外。
“舣舟三高堂,快读石湖碑”表达了诗人对三高士的景仰之情,通过阅读石湖碑文,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有君子生,何以立国基”强调了君子之德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君子的品质是国家稳固的基础。
“夫君守定见,遁野身自肥”赞扬了高士们坚守自我,远离尘嚣,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傥不为时用,犹当师仲尼”表明即使不被时代所用,也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血指恐及己,旁观付盛衰”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淡然态度。
“汎湖诚伪计,思鲈设虚辞”借泛舟湖上的行为,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虚假言行的批判。
“区区务力作,反蒙樵人讥”讽刺了那些仅仅为了功利而努力的人,最终却受到嘲笑。
“松江水不穷,那能洗瑕疵”以松江的水流比喻时间的流逝,强调时间能够洗涤一切瑕疵,暗示了高士们的精神品质将永存。
“石湖拟小山,三招何逶迤”将石湖与小山相比,赞美了石湖的美丽与深远,同时也表达了对三高士形象的崇敬。
“字字春秋笔,史氏当凭依”说明了诗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如同历史的记录,值得后人借鉴。
“武林有西湖,湖上水仙祠”提到了杭州的西湖与水仙祠,暗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水仙祠中高士精神的传承。
“君复隐孤山,清名敌伯夷”赞扬了诗人隐居孤山,追求清白名声,与古代圣贤伯夷相媲美。
“死无封禅书,小诗扬京师”表达了诗人虽然不在世,但其作品仍能流传千古,影响京城。
“坡翁刺是邦,寒泉荐江蓠”提到苏轼(坡翁)在杭州任职时,以寒泉荐江蓠,象征了诗人对杭州的深厚情感。
“在郡六百日,遂踵居易规”描述了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遵循了当地的传统与规则。
“终焉配水仙,事定分是非”意味着苏轼最终与水仙相伴,他的事迹将被后人评判。
“邦人思坡翁,要和甘棠时”表达了杭州人民怀念苏轼,希望在甘棠树下与他重逢的愿望。
“遂肖三贤像,相与祝其尸”说明了人们为苏轼塑造了三高士的雕像,并共同为他祈祷。
“三贤得其操,三高得其微”强调了苏轼与三高士在精神上的共鸣与契合。
“篙师催我行,日落江水湄”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开,日落时分停留在江边,充满了对旅程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高士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