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八)

平地惊胥怒,滔天类鲧湮。

稍低三板水,不活百城人。

已拚过从绝,徒工徙倚频。

鹄形无白粲,蜂起有黄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平静的土地被突然的洪水激起愤怒,如同大禹治水时的滔天洪流淹没一切。
稍微降低的水面,却足以夺去上百座城市的生机。
已经决定与世隔绝,工匠们频繁地徘徊无助。
鸟儿失去了洁白的羽毛,人们像蜂群般兴起,带着黄色头巾,暗示混乱和起义。

注释

平地:原本平静的地面。
惊胥:突然的洪水。
怒:激起愤怒。
滔天:形容水势极大。
类鲧湮:如同大禹治水时的洪灾。
稍低:稍微降低。
三板水:泛指水面。
不活:夺去生机。
百城人:上百座城市的人们。
过从绝:与世隔绝。
徒工:工匠。
徙倚:徘徊。
鹄形:鸟儿的形态。
白粲:洁白的羽毛。
蜂起:像蜂群一样兴起。
黄巾:古代起义军的标志,这里可能象征起义者。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暴雨成灾的诗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雨水的猛烈与洪水带来的破坏。"平地惊胥怒"直接展现了大自然的愤怒和力量,如同惊恐的人群;"滔天类鲧湮"则将这场暴雨比作天空中翻腾的巨浪,给人以压迫感。

"稍低三板水,不活百城人"一句通过数字的具体性增强了画面感,暗示了一旦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将会带来极大的灾难,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已拚过从绝,徒工徙倚频"则描绘出人们在洪水中的无助与挣扎。

接下来的两句"鹄形无白粲,蜂起有黄巾"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来强调雨后的情景。"鹄形"指的是天鹅的形状,但这里却是没有白色光泽的天空,暗示着阴沉与不详;而"蜂起有黄巾"则是一种生动的描写,即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蜜蜂依然穿梭于黄色的花朵间,展现了生命力和希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极端天气的刻画,以及对人类生活与自然抗争情景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灾害后重建、生命尊严及自然力量的心灵体验。

收录诗词(2864)

方回(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字:万里
  • 号:虚谷
  •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 生卒年:1227—1307

相关古诗词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七)

蒸渍衣巾醭,拘挛臂膝顽。

老身何足恤,时事自多艰。

井满瓢堪汲,船高树可攀。

苍生百万亿,性命雨旸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六)

眼待稻花看,青苗浸急湍。

万家应恸哭,五月更恒寒。

政尔千仓足,犹云一饭难。

凶灾忽如此,容易便平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五)

能免尧捐瘠,端由稷播艰。

民生频不竞,世故政相关。

穴蚁移楼杪,田蛙产灶间。

丰凶卜檐溜,半月响潺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其四)

江南梅子雨,骚客古今愁。

岂意连年夏,频妨庶事秋。

为鱼民自痛,食肉尔何忧。

衰老那禁得,看天独倚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