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中秋旅亭独坐

分光阴太盛,无力掩苍溟。

大块供微黑,高天失旧青。

兴从愁外发,秋向露边零。

点数山河影,依稀见草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旅亭中度过辛巳年中秋节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联“分光阴太盛,无力掩苍溟”以“分”字开篇,暗示时间的流逝如同流水,无法阻挡。接着“无力掩苍溟”则表达了时间的浩瀚与个人力量的渺小,形成一种深沉的感慨。

颔联“大块供微黑,高天失旧青”进一步描绘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景象变化。这里“大块”指广阔的大地,“微黑”可能象征着夜晚的降临或时间的暗淡,而“高天失旧青”则形象地表现了天空由明亮变为昏暗的过程,暗含时间的无情与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

颈联“兴从愁外发,秋向露边零”转而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愁绪之外,诗人的兴致或许从对自然的观察中生发,但随着秋天的到来,露水逐渐凝结,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尾联“点数山河影,依稀见草亭”则是对诗人所处环境的细致描绘。通过“点数山河影”,诗人似乎在数着时间的痕迹,而“依稀见草亭”则可能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或是对未来希望的寄托。这一句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写,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投射,充满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自然变化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宇宙万物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道士孙伯英容城故居

政教才气敌希夷,冠帔翻然亦未宜。

谁辨胡寅论鸿客,只除坡老识安期。

可怜乔木空秋色,惟有青山似旧时。

欲传先贤问遗事,故园猿鹤不胜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登雄州城楼

古戍寒云接渺茫,故乡游子动悲凉。

江山自古有佳客,烟雨为谁留太行。

野色分将愁外绿,物华呈出夜来霜。

海门何处秋声急?极目沧波空夕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梦先垄

望望东阡见松桂,孤云为我且踟蹰。

十年一梦等閒过,四海此身何虑无。

千丈春晖空寸草,万山明月只啼乌。

旧家三径今谁主?羡杀河汾有弊庐。

形式: 七言律诗

外家西园李花

无边晴雪映柴扉,梦里繁华又一非。

人与山丘属零落,天教草树记芳菲。

每因寒节来相访,重为馀香不忍归。

里社他年有成约,结庵终拟号春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