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北有藏山云是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

空山三尺雪,匹马向荒榛。

窈洞看冰柱,危峰迟日轮。

水边寒啄鹤,松下晚樵人。

恐有孤儿在,寻幽一问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藏山的冬日景象,以及诗人对历史人物程婴和孙杵臼所藏赵氏孤儿之地的探访。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首句“空山三尺雪”,以“空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紧接着“三尺雪”则直接描绘了冬日山间的雪景,给人以寒冷而纯净的感觉。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一段关于历史与自然的对话。

“匹马向荒榛”一句,通过“匹马”这一孤独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荒凉与诗人的孤独感。同时,“荒榛”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与时间的流逝,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窈洞看冰柱,危峰迟日轮”两句,分别从视觉和时间的角度描绘了藏山的自然景观。冰柱的形成与消融,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循环;而“危峰迟日轮”则通过对比日升与山峰的高度,表达了时间的缓慢流动与自然界的壮丽。

“水边寒啄鹤,松下晚樵人”两句,将画面转向了更为生动的人类活动。鹤在水边觅食,樵夫在松树下劳作,这些日常场景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生活的气息。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最后,“恐有孤儿在,寻幽一问津”两句,直接指向了诗的主题——对历史人物程婴和孙杵臼所藏赵氏孤儿之处的探寻。诗人不仅关注自然之美,更深入历史的深处,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敬仰与思考。这里的“孤儿”既指历史上的孤儿,也可能暗喻诗人在寻找历史真相过程中的孤独与探索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407)

顾炎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字:忠清
  • 籍贯: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
  • 生卒年:1613.7.15-1682.2.15

相关古诗词

寄杨高士瑀

廿载江南意,愁来更渺茫。

友朋嗟日损,鸡犬觉年荒。

水历书池净,山连学舍长。

但闻杨伯起,弦诵夜琅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齐祭器行

太公封齐廿八世,春禘秋尝长有事。

犹从三代识遗声,每见九夷朝祭器。

器历商周制度工,相传丁癸及桓公。

花纹不似莱人物,法象仍疑两敦同。

牛山下涕何悲苦,岁久光华方出土。

夏后璜偏入向魋,鲁宫宝又归阳虎。

历下秋风动夕萤,古来神物亦飘零。

谁知柏寝千年器,异日还陈汉武庭。

形式: 古风

题李先生矩亭

董生祠畔子云亭,涧雨岩虹望独扃。

门外晓寒萦带草,林端秋散照书萤。

长留直道扶千载,自见遗文表六经。

今日似君还肯构,应知家学本趋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瓠实向秋侵,呺然繫夕林。

不材留苦叶,槁死亦甘心。

偶伴嘉蔬植,还依旧圃寻。

削瓜输上俎,剥枣逊清斟。

卫女河梁迥,泾师野渡深。

未须惊五石,应信直千金。

作器疑无用,随流谅不沈。

试充君子佩,聊比国风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