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诗十二首(其七)

纵目咸阳原,陵墓高嶙峋。

佳气久萧索,秋雨暗荆榛。

重泉閟玉匣,芳草埋石麟。

神灵竟何在,倏经千百春。

偶思薛平事,茫昧奚足云。

张侯有高识,允矣社稷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琏所作的《长安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七首。诗中描绘了对古代帝王陵墓的感慨与思考。

首句“纵目咸阳原,陵墓高嶙峋”,开篇即以广阔的视角描绘出秦始皇陵所在的咸阳平原,陵墓高耸,岩石嶙峋,展现出历史的沧桑与庄严肃穆。

接着,“佳气久萧索,秋雨暗荆榛”两句,通过描述陵墓周围环境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往,如今只剩下荒凉与寂寞,秋雨使得荆棘丛生,更添几分凄凉。

“重泉閟玉匣,芳草埋石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哀伤的情绪。玉匣深藏于地底,象征着帝王的长眠;而石麟被芳草覆盖,暗示着英雄的消逝。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逝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神灵竟何在,倏经千百春”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帝王和英雄,他们的灵魂究竟去了哪里?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他们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忆。

最后,“偶思薛平事,茫昧奚足云。张侯有高识,允矣社稷臣”两句,诗人由对历史的感慨转向对现实的思考。薛平事可能是指历史上的一些事件或人物,而“茫昧”则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模糊理解。然而,诗人认为张侯(可能指张居正)具有深远的政治洞察力,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政治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998)

陈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长安杂诗十二首(其八)

晓出城东门,山川入遐睇。

纵观细柳营,重感当年事。

军容不入国,将军宜不拜。

棘门与灞上,无乃真儿戏。

条侯乃虎臣,足膺藩屏寄。

寥寥已千年,此事孰能继。

形式: 古风

长安杂诗十二首(其九)

汉武志求仙,通天置祠具。

修茎立仙掌,云表承清露。

屑琼供晨餐,拟期寿年固。

胡为竟无成,垂老方悔悟。

颓龄竟莫驻,灵迹亦非故。

何如葆冲和,百岁或可度。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长安杂诗十二首(其十)

东都重经术,校雠何审详。

唐兴尊圣道,斯文赖表章。

群经刻翠琰,森列置国庠。

众目共观睹,异诸孔壁藏。

逮今数百载,字画犹辉光。

义理焕日星,万载明纲常。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长安杂诗十二首(其十一)

偶登慈恩塔,纵步曲江池。

蔓草萎寒露,亭台失故基。

忆昔繁华日,正当盛唐时。

胜游集群彦,文采光陆离。

姓名题翠琰,拟为千岁期。

剥落竟何在,徒使后人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