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苍黄瘦硬立颓垣,疑是栽时第一根。
早岁孤君惟二子,暮年千亩尽诸孙。
雨鞭老迸苍龙骨,霜节寒封古藓痕。
消得培滋号尊者,把诗题作野人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老竹子的生动图景,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开篇“苍黄瘦硬立颓垣”四字勾勒出一副枯槁挺拔的老竹形象,“疑是栽时第一根”则让人浮想联翩,似乎这棵竹子便是当年种植之初的那一根。
“早岁孤君惟二子”透露出竹子的生长轨迹,从孤独到繁衍,充满了生命力的象征。而“暮年千亩尽诸孙”则描绘出老竹在晚年时已经繁衍成片,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在空间上扩张开来,形成了一片竹海。
“雨鞭老迸苍龙骨”一句借用了雨打竹叶的声音,如同老迸的鼓点,将时间的痕迹和自然力的洗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霜节寒封古藓痕”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似乎连霜凛也无法摧毁这份生命力,只能将其封存起来。
最后,“消得培滋号尊者”一句中,“消得”二字表达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而“把诗题作野人轩”则是诗人对这幅画面的一种超然物外的赞美,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老竹生长环境和生命力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时间、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不详
摇落荒村野水涯,貌枯神泽骨槎牙。
一生知历几多雪,绝好只消三两花。
万木尊为诸老行,孤根淡似道人家。
儿时见汝今头白,正拟相看度岁华。
乌鬼淋漓受指呼,江鱼终日为人驱。
扼吭不及能言鸭,哇肉几同反哺乌。
暂满空喉如瘿大,竟无半尾塞肠枯。
少宽颈组方谋饱,水冷沙寒日已晡。
按节波神逆水来,鱼龙掀舞斗崔嵬。
浪高峰顶青天雪,风助江声白昼雷。
势欲上时掀海立,怒无泄处触山回。
世间亡国知多少,谁似灵胥恨未灰。
人家落落堕荒丘,碑带苍苔独自留。
博陆脊梁浮日月,中郎铭笔法春秋。
一抔谁下寻坟马,片石今供砺角牛。
惟有斜阳閒照管,肯和鸦影上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