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定陶县

滔滔急水来西北,落落饥鸢噪晚晴。

井邑已荒民物尽,行人犹辩定陶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定陶县的荒凉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对比,展现了战争或变迁带来的深刻影响。

首句“滔滔急水来西北”,以“滔滔”形容水流之汹涌,以“急”字强调水流速度之快,而“西北”则暗示了方向,可能指向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战争的发生地。这句诗营造了一种紧张、动态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将展现的场景是充满动荡与变化的。

次句“落落饥鸢噪晚晴”,“落落”形容鸢(老鹰)的数量稀少,暗示了环境的荒凉;“饥”字则直接点明了动物因食物短缺而饥饿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艰苦。同时,“噪”字生动地描绘了老鹰在晚晴时分的鸣叫,既表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也暗示了环境的寂静与荒凉。这一句通过自然界的反应,间接展示了人类活动减少后的荒凉景象。

第三句“井邑已荒民物尽”,“井邑”指的是城镇或村落,这里指定了陶县的现状——已经荒废,人烟稀少。“民物尽”则直接表达了人口的大量减少,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生活的基本元素,如人、动物等,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废墟景象。

最后一句“行人犹辩定陶城”,“行人”指的是过往的旅人或访客,这里的“犹辩”意为还能辨认,但“定陶城”却依然存在,却不再有人居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话不仅强调了定陶县的荒凉,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愁和对过去的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历史遗迹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战争或变迁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深远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以及对当前荒凉景象的感慨。

收录诗词(533)

汪广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朝初年宰相,重臣。汉族。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 字:朝宗
  • 籍贯:江苏高邮
  • 生卒年:? ~1379

相关古诗词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其一)

二十年前绝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诗。

只今羞涩无多语,政恐门前匡鼎来。

形式: 七言绝句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其二)

前贤已往后贤来,掇拾遗编要释疑。

便使李黄今日在,也须三叹有馀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其三)

诗从删后更无诗,美刺还他熟虑思。

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无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偶题主敬陶参政所论诗经小序后(其四)

大手文章不费辞,眼明理到自无疵。

客窗三复忘休寝,细酌清泉夜半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