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鹧鸪天·寄》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与对远方之人的深切关怀。
首句“两小无猜直到今”,开篇即点出两人自幼便无猜疑,感情深厚,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接着“丙寅鹊脑惯同斟”一句,以“丙寅”年份和“鹊脑”酒具,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共同生活的美好回忆,通过日常细节的描绘,增加了情感的真实感。
“鸳鸯向午常交颈,豆蔻多时始见心”两句,运用了鸳鸯比翼双飞、豆蔻花比喻爱情萌芽的典故,形象地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逐渐发展,如同鸳鸯般相依相伴,豆蔻花般含苞待放的爱情故事。这里不仅描绘了情感的细腻变化,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曾赋别,几嗣音。天涯南北雁难寻”几句,通过“赋别”、“嗣音”(传递消息)和“雁难寻”(比喻难以找到对方),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与寻找,以及在广阔天地间难以相聚的无奈与痛苦。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最后,“归来朱鸟窗前看,应有蛛丝网画琴”两句,以想象中的场景结束全词。诗人想象着自己归来后,在朱红色的窗户前,看到蛛网上挂着的画琴,这既是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也是对美好回忆的怀念。画面静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整体而言,《鹧鸪天·寄》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