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相之劝农

忧民无语对东君,一雨霶?慰望云。

宣化但期施实惠,劝耕宁复事虚文。

已看野老扶藜去,应有幽人植杖耘。

千里农桑知帝力,自惭滥把竹符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面对忧虑民生的我默默无言,只向春天的东君祈求一场雨
只希望在宣化推广实际的好处,鼓励耕作而非空洞的仪式
已经看到老农拄着藜杖离去,想必还有隐士持杖耕种
千里农田的繁荣显现出皇上的恩德,我深感惭愧,只因分得管理百姓的官职

注释

东君:古代神话中的春神。
霶?:形容雨下得大而密集。
实惠:实际的好处,指有利于民生的政策。
虚文:空洞的形式或仪式。
野老:田野上的老人,指农民。
幽人:隐士。
帝力:皇帝的力量或恩惠。
竹符:古代的一种竹制官印,象征权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怀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诗人通过忧虑的语气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同情,以及希望东方君主能够及时雨露般地给予恩惠,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宣化但期施实惠,劝耕宁复事虚文。" 这两句强调了宣扬教化和期待施行实际惠泽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务农不要迷恋于空泛无用的文字游戏。

"已看野老扶藜去,应有幽人植杖耘。" 这里描绘了一位年迈的农夫扶着竹杖离去的景象,以及隐居之人种植和除草的情形,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人们对土地的依赖。

最后两句 "千里农桑知帝力,自惭滥把竹符分。" 表达了远方的农夫和织女对于皇帝权力的认识,同时诗人也表露出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内疚之情,对于分配土地时可能出现的不公平感到自责。

整首诗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寄托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情感,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劝农诗。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和杨元明雪中见赠

为别多年不记旬,雪中闻到喜难陈。

尚稽良会心如渴,频展新诗手欲皴。

和寡莫追歌郢客,兴来还愧泛溪人。

要须早了官中事,趁取元宵作好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杨季恪景疏希白二首(其二)

人讥居士老来迂,与世依违总不符。

虽似子牟怀魏阙,却同居易学浮屠。

锄荒只欲开三径,适意宁论泛五湖。

胸次更无尘一点,且同高士话虚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和杨季恪景疏希白二首(其一)

二疏高躅耸簪绅,寂寞无人继后尘。

一代风流虽已远,千年名德镇如新。

幸抛印绶归空谷,得与湖山作好春。

若较前贤那可并,却惭温诏下严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沈子寿见寄

心地荒芜旷几春,朅来邂逅共耕耘。

交情正喜清如水,归兴那知去似云。

百首漫劳频寄远,一樽终拟再论文。

胡为竟尔乖前约,寂寞车音杳不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