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

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

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重。

清晖映竹日,翠色明云松。

蹈海寄遐想,还山迷旧踪。

徒然迫晚暮,未果谐心胸。

结桂空伫立,折麻恨莫从。

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

形式: 排律 押[冬]韵

翻译

夕阳消散了雨后的景色,秋天的万物展现出新的面貌。
我登上高楼,目光远眺,倚着栏杆欣赏连绵起伏的山峰。
广袤的田野开阔而遥远,关隘河流错综复杂。
清澈的阳光照在竹子上,青翠的松树在云雾中更加鲜明。
我想象自己投身大海,寻找遥远的思绪,回归山林却迷失了旧日足迹。
徒然看到天色渐晚,心中的愿望仍未实现。
我独自站立,空想着结桂为盟,但遗憾无法实现。
思念你直到深夜,只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稀疏钟声。

注释

浮阳:夕阳。
霁景:雨后晴朗的景色。
万物:自然界的一切。
秋容:秋天的景象。
登楼:登上高处。
远目:远望。
伏槛:倚靠栏杆。
群峰:多座山峰。
原野:广阔的田野。
旷超缅:开阔遥远。
关河:关隘和河流。
纷杂重:错综复杂。
清晖:清澈的阳光。
竹日:竹林中的阳光。
翠色:青翠的颜色。
云松:云雾中的松树。
遐想:遥远的想象。
还山:回归山林。
晚暮:傍晚。
未果:未能实现。
结桂:结盟的愿望。
恨莫从:遗憾无法实现。
思君:思念你。
永夜:漫漫长夜。
长乐:远方的寺庙。
疏钟:稀疏的钟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送别的景象。诗人在秋天的黄昏时分登上楼台,眺望远方,那些即将消逝的云霞似乎也带上了秋意。万物在这秋色中显得格外鲜明,但这种美丽又不禁让人感到有些孤寂和哀愁。

"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秋天特有的景致。霭霭黄昏之中,万物皆显露出它们独有的秋色,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

接着,“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两句,则是诗人登高望远,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友或故乡的思念。这里的“远目”不仅指肉眼所能及的远处,更有着精神上的向往和追求。

"原野旷超缅,关河纷杂重"两句,通过对广阔原野与蜿蜒曲折的山川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旷超缅”和“纷杂重”,既是地理环境的写照,也是诗人情感世界的投影。

"清晖映竹日,翠色明云松"两句,则转向了对自然光线和植物之美的描绘。这里的“清晖”、“翠色”,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对这份美好既有欣赏,又有所感悟。

接下来的"蹈海寄遐想,還山迷旧踪"两句,更是深化了诗人的思绪。这里的“蹈海”和“还山”,不仅指实实在在地理上的行动,也象征着心灵的远航和对过往记忆的追寻。

最后,“徒然迫晚暮,未果谐心胸。结桂空伫立,折麻恨莫从。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在黄昏落幕时分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孤独,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这一段文字通过“结桂”、“折麻”等意象,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不舍。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秋天送别时所体验到的复杂情感。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独坐清天下,专征出海隅。

九江皆渡虎,三郡尽还珠。

组练明秋浦,楼船入郢都。

风高初选将,月满欲平胡。

杀气横千里,军声动九区。

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戎虏行当剪,鲸鲵立可诛。

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月夜金陵怀古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鳷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冬日归旧山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