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周馨桂在准备岁试时所感怀之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己才华与年龄的思考,以及对于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的重视。
首句“廿八年来未遇时”表达了诗人在这二十八年中未曾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或得到认可,流露出一种时不我待的感慨。接着,“每逢文战强驱驰”则描绘了诗人为了文战而努力奋斗的情景,显示出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何妨老至居人下”一句,诗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年岁的增长和地位的不如他人,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但恨才疏悟道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足和未能早悟大道的遗憾,体现了他对于自我提升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身似野僧归退院”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归隐的僧人,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学如山茧作新丝”则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过程的艰辛与持久,如同山茧化为新丝,寓意着知识的积累与成长。
最后,“应将德业追先正,莫复词章斗巧辞”两句,诗人呼吁自己应当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业为目标,追随前人的正道,而不是仅仅在文字技巧上争奇斗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修为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与年龄的反思,更体现了其对于道德修养、学问追求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视,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