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二首(其一)

行雨龙公屡易方,魃妖谁敢扇馀殃。

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

更喜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

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行雨的龙公频繁改变他的位置,魃妖无人敢再煽动余下的灾祸。
连续三年丰收的田地,带来了多少个清凉的夜晚。
更令人欣喜的是,征夫们的炊火没有减少,旅行者不必再带多余的粮食。
我向鄞地的黄承事传达,既然有了粮食,何必再埋藏起来。

注释

行雨:比喻频繁降雨。
龙公:古代传说中的司雨之神。
魃妖:古代传说中能引发旱灾的鬼怪。
扇馀殃:煽动剩余的灾害。
田畴:田野。
熟:丰收。
枕簟:竹席或草席,代指凉爽的夜晚。
征夫:出征的士兵。
减灶:减少炊烟,表示人口减少或粮食充足。
赍粮:携带粮食。
鄞土:鄞县之地。
黄承事:姓黄的官员或负责人。
窖藏:把东西埋在地下储存。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属于五言绝句。全诗采用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以及期待丰收的情感。

“行雨龙公屡易方,魃妖谁敢扇馀殃。”

这里通过“行雨龙公”比喻自然界的神灵,掌控着雨水,能够使农田得到适时的滋润。"魃妖"通常指的是邪恶之物,诗中表达了即便是这些邪恶之物也不敢扇动那些不祥的灾难。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和谐自然、万象更新的画面。

“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

"田畴"指的是连续不断的农田,这里表明这些农田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成熟。"枕簟"则形容晚上带着凉意的风,"几夜"则是对时间的诗意表达。这两句传递出一种期待丰收的心情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

“更喜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

"征夫"指的是远行的人,这里说他们无需携带过多的粮食,因为农业生产的丰饶保证了他们的食物来源。这两句展现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

"寄声"意指将信息或愿望传递给他人,而"鄞土黄承事"则是表明农田里丰收的消息已经传遍了乡间。"有粟"即有谷物,"何须更窖藏"意味着既然已经有了充足的粮食,就不需要再去储藏。这两句强调了农业生产的成功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对农业丰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和谐与自然、期待美好生活的心境。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六)

床头酒熟气烝喷,嘉饭何妨置瓦盆。

醉饱不知身世事,思量难报后皇恩。

垂髫牧子行牵父,戴白山翁坐拥孙。

却笑东征西讨客,龙堆万里欲飞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三)

密云能雨自西方,不假巫■解息殃。

地产固应滋物产,天凉那更挟心凉。

未忧悬釜供苏爨,何事量沙作糗粮。

临得颜公乞米帖,从今岁岁只珍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四)

赤米炊香两鼻喷,白盐不用置牢盆。

家家已了收藏计,物物何知造化恩。

衣褐宽来姑唤妇,垣墉补处祖将孙。

江乡此际鸡豚社,俚舞村歌入梦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再用前韵各赋三解(其五)

先生粗有辟邪方,不怕鱄鱼解降殃。

今雨收功真溥博,早秋得势已凄凉。

豳场栗栗方登谷,汉甬陈陈可峙粮。

此是边筹居第一,贾生表饵且韬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