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上万年枝,人间不可窥。
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
在筵还向道,通籍许言诗。
空愧陪仙列,何阶答圣慈。
从今精至理,长愿契无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广宣所作的《禁中法会应制》。从这短小的片段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宗教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意愿。
"天上万年枝,人间不可窥。" 这两句开篇即展现了诗人对于超凡脱俗之物的向往,这里的“万年枝”象征着长存不朽,与人间短暂的生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愿望。
"道场三教会,心地百王期。"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个宗教仪式或哲学思想交流的盛况,其中“道场”指的是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举行的地方,“三教会”表明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心地百王期”可能是指通过内心的修炼与追求,达到像古圣先贤那样的崇高境界。
"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 这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教诲的尊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侍读”可能是指在师长或圣贤的教导下学习,“沾恩”即因此而受到恩惠;“传香驻日迟”则是形容时间因美好的经历而变得悠长。
"在筵还向道,通籍许言诗。" 这两句中,“在筵”可能指的是席地而坐的学习或思考状态,“还向道”是指返回到正道或正确的路径;“通籍许言诗”则表明了对于知识和文学创作的开放态度,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
"空愧陪仙列,何阶答圣慈。" 这两句中,“空愧”表达了一种自谦之情,觉得自己不足以与“仙列”相比;“何阶答圣慈”则是在询问如何才能回报圣人的恩惠。
"从今精至理,长愿契无为。" 这两句是诗人对于未来修行的决心。“精至理”意味着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长愿契无为”则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然、顺应天道而不强求的人生态度。
整体看来,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以及个人修养与宗教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提升和自我完善的渴望。
不详
禅居河畔无多地,来往寻春物正华。
磴道上盘千亩竹,栏干低压万人家。
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
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
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
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
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
无事到扬州,相携上酒楼。
药囊为赠别,千载更何求。
年华蔼芳隰,春溜满新池。
促赏依三友,延欢寄一卮。
鸟声随管变,花影逐风移。
行乐方无极,淹留惜晚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