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太子祠

高亮出林阜,云祀萧德施。

相传昔经此,食鱼而美之。

池乃以得名,今以鱼荐祠。

父老沿此说,真谬且勿稽。

我思青宫贤,皎皎玉雪姿。

温恭出至性,聪睿秉夙资。

岂惟艺林鉴,斯文仰在兹。

木鹅乃遭谤,忧患天年移。

嗟嗟明哲嗣,天岂归练儿。

留待短狐辈,覆灭兰陵基。

台城及玄圃,荒址无人知。

此閒缅遗躅,千载馨香贻。

箫鼓集村赛,可笑亦可思。

日暮人四散,水风吹满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昭明太子祠》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昭明太子祠的景象与历史故事,展现了对古代圣贤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句“高亮出林阜,云祀萧德施”描绘了昭明太子祠所在之地的自然景观,高耸的山丘与云雾缭绕的祭祀场景,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接着,“相传昔经此,食鱼而美之”引用了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说,他曾经在此地品尝美味的鱼肉,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地方风物的欣赏。

“池乃以得名,今以鱼荐祠”则点出了祠堂与当地鱼文化的联系,说明了祠堂的命名与祭祀活动的特色。接下来,“父老沿此说,真谬且勿稽”表达了对民间传说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传说之间的差异。

“我思青宫贤,皎皎玉雪姿”转向对昭明太子本人的赞美,形容他如冰雪般纯洁高尚的品质,以及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温恭出至性,聪睿秉夙资”进一步描述了太子的内在美德与天赋,强调了他的温文尔雅与智慧。

“岂惟艺林鉴,斯文仰在兹”指出昭明太子不仅是艺术界的典范,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他的存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木鹅乃遭谤,忧患天年移”则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太子命运的感慨,以及对那些诽谤者的谴责。

“嗟嗟明哲嗣,天岂归练儿”表达了对太子后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祖的智慧与品德。“留待短狐辈,覆灭兰陵基”则警告那些小人终将受到惩罚,保护了太子家族的荣誉。

最后,“台城及玄圃,荒址无人知”感叹于历史遗迹的逐渐消失,提醒人们珍惜并传承文化遗产。“此閒缅遗躅,千载馨香贻”表达了对昭明太子及其事迹的长久怀念。“箫鼓集村赛,可笑亦可思”描绘了祭祀活动的热闹场面,既有欢笑也有深思。“日暮人四散,水风吹满旗”以日落时分的景象结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对昭明太子祠的描绘与历史故事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的思考。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池口写望

年时泊池口,未上卸帆亭。

风水如前宿,云山感再经。

波流五溪谷,天接九华青。

明发重寻胜,扁舟未可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池阳杂诗

吊古忧生苍莽间,识舟亭畔此跻攀。

江湖白入三更梦,吴楚青争两岸山。

帝子魄归高阁耸,侍中血污断矶殷。

无愁只有清溪水,缓载菱歌日暮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苦雨

江南本雨产,江上更多风。

雾黯梅根冶,寒侵箬叶篷。

沙虫缘树上,洲鸟浴溪通。

日日愁凝望,乡书滞远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邵二云自江上归馀姚

去年红药翻阶时,诵君曲江新赋诗。

文人海内手加额,我曹读书宜勉之。

景星祥凤一灿烂,几日闻君已投散。

生平绝少御李缘,亦向空山伫长叹。

江南山水天下闻,君昨来看山中云。

山因君至出生面,我亦因山得识君。

留经泥蟠久丁厄,奇书二酉不可觅。

蠹鱼跃出秦灰来,一发千钧著书责。

游山读书岁月宽,天意待君殊未悭。

玉堂回首付馀子,我为扼腕君开颜。

蓬累经风未能住,日夕同驰陌头路。

蓝舆前后苦哦声,道上儿童笑相觑。

为言昔别春明门,道旁送者无一人。

朗吟襆被上车去,衣上薄污长安尘。

归来浣向姚江浦,江水一清犹似许。

四明浓翠扑人来,从此摊书作山主。

未能无别送将行,此去名山信有灵。

下风倾耳听消息,倘为苍生一动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