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阳杂诗

吊古忧生苍莽间,识舟亭畔此跻攀。

江湖白入三更梦,吴楚青争两岸山。

帝子魄归高阁耸,侍中血污断矶殷。

无愁只有清溪水,缓载菱歌日暮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这首《池阳杂诗》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其深沉的情感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吊古忧生、江山如画的景象。

首联“吊古忧生苍莽间,识舟亭畔此跻攀”,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诗人独自在苍茫之地,登临识舟亭,心中满是对历史的追思与人生的忧虑。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状态,也暗示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颔联“江湖白入三更梦,吴楚青争两岸山”,进一步展开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夜晚的江湖上,月光如练,映照着三更时分的梦境;而吴楚两地的青山,在月色下竞相争辉,形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一联以自然景观的壮美,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颈联“帝子魄归高阁耸,侍中血污断矶殷”,转而触及历史的沉重。帝子的魂魄归于高阁,侍中的鲜血染红了断矶,这两句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暗含对历史变迁、人事沧桑的深沉思考。

尾联“无愁只有清溪水,缓载菱歌日暮还”,以清溪水的平静与菱歌的悠扬,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在日暮时分,清溪缓缓流淌,菱歌轻唱,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一联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池阳杂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苦雨

江南本雨产,江上更多风。

雾黯梅根冶,寒侵箬叶篷。

沙虫缘树上,洲鸟浴溪通。

日日愁凝望,乡书滞远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邵二云自江上归馀姚

去年红药翻阶时,诵君曲江新赋诗。

文人海内手加额,我曹读书宜勉之。

景星祥凤一灿烂,几日闻君已投散。

生平绝少御李缘,亦向空山伫长叹。

江南山水天下闻,君昨来看山中云。

山因君至出生面,我亦因山得识君。

留经泥蟠久丁厄,奇书二酉不可觅。

蠹鱼跃出秦灰来,一发千钧著书责。

游山读书岁月宽,天意待君殊未悭。

玉堂回首付馀子,我为扼腕君开颜。

蓬累经风未能住,日夕同驰陌头路。

蓝舆前后苦哦声,道上儿童笑相觑。

为言昔别春明门,道旁送者无一人。

朗吟襆被上车去,衣上薄污长安尘。

归来浣向姚江浦,江水一清犹似许。

四明浓翠扑人来,从此摊书作山主。

未能无别送将行,此去名山信有灵。

下风倾耳听消息,倘为苍生一动情。

形式: 古风

齐山

山形如踞虎,下就清溪饮。

蜷奇落波光,古院压其䪴。

客来翠微亭,沿山水淰淰。

纡径入幽峭,五月寒已甚。

云根极盘转,挟我快踔踸。

遍崖多铭镌,剥肤山应㾛。

日光眩苔色,欲读不可审。

缅昔贤刺史,文彩烂云锦。

飞泉响石间,日日对高枕。

山乃因人名,馀韵劳结恁。

望江跻其巅,长风吹懔懔。

那得此巨流,一泻作墨沈。

泼写山川奇,后见皆敛衽。

形式: 古风 押[寝]韵

望华亭

日晡携酒上危亭,亭外云峦接杳冥。

送客五溪声入座,邀人九子翠依棂。

山因当路名增重,客到凭栏眼已青。

多少征夫掉头去,独将颜色助山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