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九华费徵君墓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所有悼念先生的人,大多感叹他在困厄中度过的时光。
谁又能想到,他的小小坟墓竟然比九华山还要高峻。
在天地之外,还有什么存在?子孙后代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空虚。
如果他当年被征召起来,恐怕也难以全身而退。

注释

凡:所有。
吊:悼念。
先生:指代去世的人。
者:……的人。
多:大多。
伤:感叹。
荆棘间:困厄、艰难。
三尺墓:简陋的小坟墓。
高却:超过。
九华山:著名的山峰,这里比喻高度。
天地有何外:天地之外还有何物。
何:什么。
子孙:后代子孙。
闲:空虚、无事可做。
若:如果。
徵起:被征召。
得身还:能够保全自身回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名为《经九华费徵君墓》。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凡吊先生者,多伤荆棘间。" 这两句通过设问形式,表明每当去吊唁先贤之墓时,都会被途中的荆棘所伤,这里的“荆棘”象征着人世的艰辛与困难,也暗示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珍惜。

"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 这句话则是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即便是短小的人生也能留下不朽的事迹,如同九华山般高大。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逝者贡献的认可,也展示了他对逝者不朽精神的崇敬。

"天地有何外,子孙无亦闲。" 这两句则是表达一种宿命论和悲观的人生态度,认为世事如同天地一般广大而深远,而后代子孙又岂能脱离世间的纷争与忙碌?这里诗人通过这种哲学思考来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人的渺小。

"当时若徵起,未必得身还。" 最后的两句则是告诫后人,要珍惜现在,因为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来。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活着的人的警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人墓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哀思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对后世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30)

杜荀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字:彦之
  • 号:九华山人
  • 籍贯: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
  • 生卒年:846~904

相关古诗词

经废宅

人生当贵盛,修德可延之。

不虑有今日,争教无破时。

藓斑题字壁,花发带巢枝。

何况蒿原上,荒坟与折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经贾岛墓

谪宦自麻衣,衔冤至死时。

山根三尺墓,人口数联诗。

仙桂终无分,皇天似有私。

暗松风雨夜,空使老猿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苦吟

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

始拟归山去,林泉道在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