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
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客舍中的感慨与寂寞。开篇“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去的急迫和延误在外的无奈。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甘心中所处的困境。
接下来的“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则是对环境氛围的描绘。永夜即漫长的夜晚,再加上秋雨,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悲凉。这两句通过外部景物的描述,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渐解巴儿语”中,“巴儿语”指的是巴蜀地区的方言,这里暗示着诗人在异地逐渐适应当地方言,而这种适应又反衬出他与家乡的距离和隔阂。紧接着的“谁怜越客吟”则是对远行者的同情和理解,越客指的是从越地来的人,这里诗人以一颗同情心去感受每一个旅者的心声。
最后两句“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其中“黄花”很可能指的是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这里的“黄花徒满手”可能是诗人在客舍中采摘了野菊,但这并不带来欢愉,只是徒增无限感慨。紧接着的“白发不胜簪”则直接描绘出诗人的年老和心中的忧伤,白发已经多得无法用簪子束缚,这不仅是对身体衰老的写照,更是精神状态的一种隐喻。
整首诗通过对客舍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不详
汉族。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才拙道仍孤,无何舍钓徒。
班虽沾玉笋,香不近金炉。
雨露瞻双阙,烟波隔五湖。
唯君应见念,曾共伏青蒲。
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
乱流分石上,斜汉在松西。
云集寒庵宿,猿先晓磬啼。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
平昔偏知我,司勋张外郎。
昨来闻俶扰,忧甚欲颠狂。
烟暝搔愁鬓,春阴赖酒乡。
江楼倚不得,横笛数声长。
风神何蕴藉,张绪正当年。
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
饰装无雨备,著述减春眠。
旦夕应弥入,银台晓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