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客舍

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

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奔波无计策,滞留并非初衷。
漫长夜晚难以度过,更何况又听到秋雨声。
逐渐学会了一些巴蜀方言,却无人同情我这异乡人的哀吟。
满手黄花徒有其表,白发丛生无法插簪。

注释

奔走:奔波劳碌。
失:失去。
前计:先前的计划或策略。
淹留:长时间停留。
非:不是。
本心:最初的心愿或本意。
消:度过。
永夜:漫漫长夜。
况复:何况更。
秋霖:秋天的连绵阴雨。
渐解:逐渐懂得。
巴儿语:巴蜀地区的方言。
越客:来自越地的客人,指诗人自己。
吟:吟唱,此处指诗人的低吟。
黄花:菊花,秋季常见花卉。
徒:空,徒然。
白发:白发,象征年老。
不胜簪:无法插上簪子,形容头发散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客舍中的感慨与寂寞。开篇“奔走失前计,淹留非本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去的急迫和延误在外的无奈。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不甘心中所处的困境。

接下来的“已难消永夜,况复听秋霖”则是对环境氛围的描绘。永夜即漫长的夜晚,再加上秋雨,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悲凉。这两句通过外部景物的描述,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

“渐解巴儿语”中,“巴儿语”指的是巴蜀地区的方言,这里暗示着诗人在异地逐渐适应当地方言,而这种适应又反衬出他与家乡的距离和隔阂。紧接着的“谁怜越客吟”则是对远行者的同情和理解,越客指的是从越地来的人,这里诗人以一颗同情心去感受每一个旅者的心声。

最后两句“黄花徒满手,白发不胜簪”,其中“黄花”很可能指的是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这里的“黄花徒满手”可能是诗人在客舍中采摘了野菊,但这并不带来欢愉,只是徒增无限感慨。紧接着的“白发不胜簪”则直接描绘出诗人的年老和心中的忧伤,白发已经多得无法用簪子束缚,这不仅是对身体衰老的写照,更是精神状态的一种隐喻。

整首诗通过对客舍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324)

郑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字:守愚
  • 号:“芳林十哲”
  • 籍贯:江西宜春市袁州区
  • 生卒年:约851~910

相关古诗词

偶怀寄台院孙端公棨

才拙道仍孤,无何舍钓徒。

班虽沾玉笋,香不近金炉。

雨露瞻双阙,烟波隔五湖。

唯君应见念,曾共伏青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宿澄泉兰若

山半古招提,空林雪月迷。

乱流分石上,斜汉在松西。

云集寒庵宿,猿先晓磬啼。

此心如了了,即此是曹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寄司勋张员外学士

平昔偏知我,司勋张外郎。

昨来闻俶扰,忧甚欲颠狂。

烟暝搔愁鬓,春阴赖酒乡。

江楼倚不得,横笛数声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左省韦起居序

风神何蕴藉,张绪正当年。

端简炉香里,濡毫洞案边。

饰装无雨备,著述减春眠。

旦夕应弥入,银台晓候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