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俊以诗送蒲笋次韵答三首(其二)

入俎溪毛亦细纤,调和终恐费梅盐。

故应黄面瞿昙老,只说中边蜜最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安中所作,名为《汪廷俊以诗送蒲笋次韵答三首(其二)》。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对比手法,展现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

首句“入俎溪毛亦细纤”,描绘了溪水中的细小植物被放入烹饪器具中时的状态,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细微之美。这里的“溪毛”指的是溪流中的细小植物或藻类,它们虽微小却富有生命力,被比喻为烹饪中的重要配料,暗示了生活中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事物,也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句“调和终恐费梅盐”,则进一步阐述了在烹饪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调味料来提升食物的味道。这里将“梅盐”作为调味品的代表,强调了在调和食物味道时需要精心选择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口感。这不仅反映了烹饪艺术的高妙,也隐喻了在人生的调味中,如何恰当地融入情感、智慧和经验,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后两句“故应黄面瞿昙老,只说中边蜜最甜”,通过引用佛教故事中的“黄面瞿昙”(即释迦牟尼佛),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追求。释迦牟尼佛曾历经苦难,最终悟道,成为佛教的创始人。这里将“黄面瞿昙老”比喻为经历了人生百态、深谙世事的老者,而“中边蜜最甜”则象征着在生活的苦涩与甜蜜之间,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句话暗示了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往往隐藏于日常琐碎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品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哲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它不仅是一首关于烹饪艺术的诗,更是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佳作,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收录诗词(295)

王安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汪廷俊以诗送蒲笋次韵答三首(其三)

少陵惆怅渚蒲纤,赤米何妨对白盐。

枯槁自怜还自许,长斋犹有舌根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七夕日送泥儿与彭少逸代简

此儿眉宇大儇好,中但泥沙相合和。

造化作人日无数,凭君熟看几争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保塞教授同年丁仲勤广寄示和少逸十诗某辄寄之更不理彭意无复次第(其一)

身入月光重示定,诸香水海静收澜。

便令彼岸崎岖到,已落初寮季孟间。

形式: 七言绝句

保塞教授同年丁仲勤广寄示和少逸十诗某辄寄之更不理彭意无复次第(其二)

僧中赏隽道林支,傥有斯人见莫迟。

远致高情归许掾,更知孙绰最能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