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铅山望鹅湖峰次叔重韵

好山如高人,堂堂万夫杰。

岳立培塿中,千古磨不灭。

兹山虽未高,浓淡似妆抹。

树老樛枝重,石皴灵液洌。

登临恨未能,想像心已豁。

寄言山中客,慎勿厌幽绝。

君看名利途,黄尘涨日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山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诗人以“好山如高人”开篇,将山比作高洁之人,形象地表达了山的崇高与不凡。接着,“堂堂万夫杰”进一步强调山的雄伟与出众,仿佛是众山之中的佼佼者。“岳立培塿中,千古磨不灭”,通过对比大山与小丘,突出了山的永恒与坚韧,即使历经千载,其巍峨之姿依旧不减。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眼前这座山的特色:“兹山虽未高,浓淡似妆抹。”虽然它不算极高,但其山色层次分明,如同精心妆点一般,别有一番韵味。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山中的树木与岩石:“树老樛枝重,石皴灵液洌。”老树的枝条弯曲沉重,岩石表面纹理清晰,仿佛蕴含着灵性的泉水,生动展现了山林的自然之美。

在登临山巅时,诗人表达了未能亲临的遗憾,但通过想象,心已得到了满足:“登临恨未能,想像心已豁。”这种情感的转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向往与热爱。最后,诗人以“寄言山中客,慎勿厌幽绝”告诫山中之人,不要厌倦这幽静绝美的环境,同时也暗含了对名利场中人世浮华的反思:“君看名利途,黄尘涨日月。”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外界的喧嚣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的细腻描绘和情感抒发,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魅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25)

程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为朱熹门人,潜心理学,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十四年又暂代石鼓书院山长,以宣扬朱子张子之学为要务,一时“士友云集,登其门者,如出晦庵之门”(清康熙《衡州府志》)。在衡期间留有题咏石鼓诗若干首,旧志收录4首。曾为衡阳花药山杜(甫)黄(庭坚)二公祠作记,并编纂首部《石鼓书院志》(后散失)。后任卢陵录参,以伪学去官。著有《克斋集》

  • 字:允夫
  • 籍贯:南宋婺源(今属江西省)
  • 生卒年:1184

相关古诗词

宿野人家追和韦斋韵

浇愁正赖一蕉叶,万虑洗空从兀兀。

投床便作碖䃂眠,不记来时石头滑。

茅家亦复有何好,门外澄江绿如鸭。

个中风味吾自知,赋诗归向儿曹说。

形式: 古风

游石鼓次柯德初韵

簿书尘涴人,高士莫肯顾。

我穷敢言高,糊口随所遇。

一遭猿鹤嗔,讵能虫鱼注。

读礼尺不盈,披易体忘互。

案惟朱墨尘,吏执符移付。

催科本虽拙,勉强亦备数。

有时迅檄来,又办走长路。

名山谩在眼,俗驾不容驻。

兹游岂无意,发兴亦已屡。

心知江山奇,远目当与寓。

冠裳裹病躯,汲汲忘旦暮。

今日复何日,从君举幽步。

柳深尚藏乌,水浅可立鹭。

离离网举鱼,隐隐舟横渡。

登临得胜地,一览万景聚。

况远城市喧,无复尘埃污。

六籍烂星罗,百氏纷云布。

窗虚明照人,几净寒生雾。

仰止夫子堂,敬诵昌黎句。

文章何足言,道义有真趣。

由来重儒学,所贵通世务。

恨我拙且迂,浪奉先生屦。

明朝九衢尘,回道迹已故。

重来定何时,诗就发如素。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次韵刘寺簿与客酌酃泉

庭无聚讼喧,门有佳客至。

登高一以眺,天末雁横字。

公心本无著,佳处偶会意。

意会旋已忘,陶然不妨醉。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幽闺

幽闺有美人,终宵抱长叹。

念彼远征客,风露如许寒。

耿耿不成寐,怅然理哀弹。

离鸾韵纤指,曲终泪阑杆。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