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名为《寄无得头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开篇“夏腊今应三十馀,不离树下冢间居”两句,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诗人似乎已经出家,投身于佛门,在自然中修行。
接着,“貌堪良匠抽毫写,行称高僧续传书”两句,则显示了诗人对画师和高僧的赞誉,他们或许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形象,或是他所处环境中的人物。这里的“写”可能指的是绘画,“续传书”则是继续记录高僧的事迹。
中间两句“落涧水声来远远,当空月色自如如”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景,水声和月色都显得那么宁静和谐,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
最后,“白衣只在青门里,心每相亲迹且疏”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白衣者可能是指佛教僧侣,而“青门”则是一个地名,或许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心每相亲迹且疏”,表达了诗人虽然与朋友有共同的情谊,但因隔阂而难以频繁交流,内心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佛法和画师、高僧的赞美,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清净之境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远方朋友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