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紫薇花书感四首(其三)

辛苦移根剩劫余,故园荒径近何如。

玉堂仙伴应怀尔,茅屋诗人转愧予。

过眼雾花皆幻境,惊心风木有空庐。

无言桃李今何在,杜牧多情句不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的《对紫薇花书感四首(其三)》。诗中以紫薇花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辛苦移根剩劫余,故园荒径近何如。”描绘了紫薇花历经沧桑,从繁茂之地被移植到荒凉之地,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哀愁。接着,“玉堂仙伴应怀尔,茅屋诗人转愧予。”将紫薇花比作仙界的伴侣和茅屋中的诗人,通过对比,突出了紫薇花虽在仙境却怀念故土,而诗人自己却因无法守护故园而感到愧疚的情感。

颈联“过眼雾花皆幻境,惊心风木有空庐。”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眼前的景象比喻为过眼云烟,暗示一切美好都是短暂的幻象;同时,风吹落叶的场景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空庐则象征着失去家园的孤独与寂寞。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易逝、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尾联“无言桃李今何在,杜牧多情句不虚。”以桃李作为反衬,强调了紫薇花的独特之处,即使无人问津,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紫薇花坚韧不拔、独立自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杜牧诗句真实性的认可与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紫薇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135)

刘绎(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对紫薇花书感四首(其四)

欲持樽酒酹花前,爱惜榆光及暮年。

绛雪霏霏吹满地,白云渺渺望终天。

两开丛菊犹如此,千岁蟠桃恐未然。

长系春秋霜露念,看花再发月重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龙筠圃吏部寄题拙诗四首,适假旋,赋此为赠

龙子具史才,善学紫阳笔。

著书逾十年,凤池曾未入。

忽捧五朵云,变体效韦陟。

同游忆鹭渚,论文共畴昔。

古今纳怀抱,早兼才学识。

致身今省郎,回翔在禁密。

由来铨衡司,稽考近史职。

岂独藉文章,赓歌以报国。

子亦能诗人,投我累篇什。

性情本一气,我诗堪子质。

作诗如作史,即此见风力。

子诗无常师,往往有心得。

浪仙遇京兆,推敲偶相值。

公干肯升堂,澹台不至室。

诗道日趋下,竟成夤缘习。

而子独不然,品高诗自逸。

观人在忽微,我心仪有日。

以兹矢平生,当为邦司直。

看子上青云,晚成裕名实。

致君尧舜道,千秋事何极。

同学廿年余,心期应可必。

杜老称诗史,许身空契稷。

形式: 古风

送符征岩进士出宰楚南

圣门论仕学,其道原无二。

所期斯能信,未仕先求志。

民社初身膺,作宰匪容易。

汉代犹近古,经术以为治。

后世轻一行,遂将此事废。

上官持鉴衡,亦复儒为戏。

应对容止间,登场诧同类。

岂有读书人,不解读律例。

所嗟忠信薄,谁存哀矜意。

古称亲民官,慨然思慈惠。

符君始通籍,正当强仕岁。

胸有记事珠,面带诗书气。

书生本文弱,迂拙奚必讳。

但愿守其迂,毋工为趋避。

且常安于拙,甘让人巧智。

素质禀天授,骨格不妩媚。

肯效时世妆,恐为脂膏累。

阳城自署考,虞诩矜利器。

人各有所能,但行吾素位。

安静若无华,功可日月计。

念念在生民,孜孜务康济。

能不愧儒林,即以继循吏。

形式: 古风

苏方伯赓堂同年远贻诗集,并寓书勉以末路,赋答(其一)

三千里外一编新,二十年中謦欬亲。

出处半生关世道,安危四望属吟身。

豪情海阔风能啸,骨格山苍笔自春。

稷契少陵空有愿,济时君不愧词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