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寺守岁

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灺共萧然。

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

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山房中守岁,与世隔绝,只有微弱的灯光和香烟,显得寂寥。
没有人再献上椒花颂歌,有客人一起参禅打坐,探讨柏子禅理。
已经明白化城并非真正的快乐之地,却不知今晚是哪一年的夜晚。
内心忧虑,悄然无声,完全忘记了睡眠,坐着等待东方的太阳照亮天空。

注释

山房:指深山中的静室。
迥绝缘:远离尘世,孤独独立。
灯光:微弱的烛火。
香灺:燃烧过的香灰。
萧然:寂静、冷清。
椒花颂:古代习俗,除夕夜献椒花以祝长寿。
柏子禅:佛教术语,指禅定修行。
化城:佛教比喻短暂的安乐境界。
忧心悄悄:内心深深忧虑。
浑忘寐:完全忘记睡觉。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树,此处代指东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守岁的静谧场景,山房迥绝,灯光与香气交织,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无人的自然共度时光,连椒花都不再献颂,更显得心境的超然。

“有客同参柏子禅”一句,则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寂静之地,却并不孤独,有知音相伴,一起参悟生命与宇宙的奥秘。这也从侧面映照出戴叔伦对朋友情谊的珍视,以及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已悟化城非乐界”表明诗人已经领悟到物质世界的变化无常,并不以之为乐。但是“不知今夕是何年”则显得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漠,仿佛时间已与己无关,这种对岁月的忽略,更凸显出诗人的心境已经超越了凡俗。

最后两句,“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则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期待。虽然外表看似淡然,但内心仍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等待着那如同扶桑大树般坚韧不拔、光芒万丈的未来到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守岁场景的描绘,展现了戴叔伦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诗意境界,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与友人过山寺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闭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山行

山行分曙色,一路见人稀。

野鸟啼还歇,林花堕不飞。

云迷栖鹤寺,水涩钓鱼矶。

回首天将暝,逢僧话未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山居即事

岩云掩竹扉,去鸟带馀晖。

地僻生涯薄,山深俗事稀。

养花分宿雨,剪叶补秋衣。

野渡逢渔子,同舟荡月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广陵送赵主簿自蜀归绛州宁觐

将归汾水上,远省锦城来。

已泛西江尽,仍随北雁回。

暮云征马速,晓月故关开。

渐向庭闱近,留君醉一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