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

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三百年往事。

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

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形式:

鉴赏

这首《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杨士琦所作,描绘了崇效寺中牡丹盛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牡丹及历史变迁的感慨。

开篇“柳湖西去”,以柳湖作为背景,引出崇效寺所在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雅的氛围。“一带禅房,送来眼底”则点明了崇效寺的位置,禅房与自然景色相映成趣,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接着,“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诗人漫步于崇效寺中,被眼前的牡丹所吸引,赞叹其香气之浓郁,色彩之丰富,形象地描绘了牡丹的美丽。接下来的“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通过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与独特,与红杏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牡丹的非凡之处。

“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诗人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将其与贵族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渲染了牡丹的尊贵地位。同时,也暗示了牡丹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这一句将时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牡丹,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其中“庚子”指的是1900年,这一年发生了庚子事变,诗人在此处借牡丹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与变迁。

“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诗人通过老僧的话语,引入了前人的足迹,渔洋(王士禛)和竹垞(朱彝尊)两位文人曾经到访崇效寺,留下了关于牡丹的诗篇。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牡丹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最后,“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诗人以“富贵浮云”比喻世间的荣华富贵如同过眼云烟,强调了牡丹虽美,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才是永恒的主题。同时,通过“前辈风流如是”表达了对前人风雅生活的怀念与敬仰。

“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结尾处,诗人将崇效寺与枣花寺相提并论,强调了牡丹在崇效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预示着崇效寺将因牡丹而重焕生机,成为一处新的文化地标。

整首词通过对牡丹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收录诗词(5)

杨士琦(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倦寻芳.送春

莺莺燕燕,惜惜怜怜,得少佳趣。

百计留春,只留春不住。

一刻千金钟未晓,桃花潭水深如许。

最难堪,把番风廿四,从头来数。试看那河梁日暮。

南浦波长,心事谁语。送也无聊,送了更无情绪。

江山红篱婪尾草,天涯绿野成阴术。

问东君,到明年、相逢何处。

形式:

满江红.题龚怀西同年蘧庄图,时壬子中秋,同客海上

沧海横流,恨天下、滔滔皆是。

空怅望、蘧庄松菊,豆池荷芰。

万里他乡回首日,一年故国伤心事。

到如今、无地觅桃源,唐虞世。争笛浦。曹瞒置。

飞骑处,孙郎至。但点螺山在,垂虹桥圮。

野水新蒲秋雨后,西风衰柳斜阳里。

任君家、有此好田园,归来否。

形式:

满庭芳.题画

月落墙东,香消砚北,一株梅树扶疏。

清芬暗袭,偏搅睡工夫。

最是仙姿绰约,钟情处、恰似林逋。

况凭著、生绡淡墨,写入卧游图。模糊。

更漏转,探春选梦,境入华胥。

任满身花影,犹自携壶。

正好折枝赠远,蓦地里、鸟语惊呼。

清睡起、人方推枕,宿霭绕流苏。

形式:

清平乐.雪夜

雨凝冰结。强半冬时节。一树梅花寒欲折。

那禁漫天风雪。夜来一的灯青。知封三径人行。

未觉琼瑶细碎,惟闻夜漏更更。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