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荆门蒙泉

向来亭上醉流杯,千朵莲花一树梅。

金炬依然霜不管,琼琚犹待雪相催。

凌波仙子欣无恙,姑射真人唤不来。

风景则同怀抱异,倚栏欲去更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一直以来,我在亭中饮酒赏花,满树梅花如同千朵莲花盛开。
金色的火炬在寒霜中依旧燃烧,洁白的美玉还期待着雪花的陪伴。
水中的仙子似乎安好无事,但那如姑射真人般的清雅之境却无法召唤而来。
眼前的景色虽美,但心情却与往常不同,倚着栏杆我犹豫不决,不愿离去。

注释

向来:一直。
亭上:亭子里。
醉流杯:醉酒赏景。
千朵莲花:比喻繁多的梅花。
一树梅:一棵树上的梅花。
金炬:金色的火炬。
霜不管:不顾霜寒。
琼琚:美玉,比喻珍贵的东西。
雪相催:期待着雪花的到来。
凌波仙子:传说中的水神或仙女。
欣无恙:安然无恙。
姑射真人:古代形容超凡脱俗的人。
唤不来:无法召唤。
怀抱异:心境不同。
倚栏:靠着栏杆。
欲去:想要离开。
更徘徊:犹豫不决,徘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题荆门蒙泉》,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风光图。

“向来亭上醉流杯,千朵莲花一树梅。”开篇两句,诗人设身处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幽静的亭子之中,亭中有酒,流淌成溪。这里的“醉流杯”生动形象,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而“千朵莲花一树梅”则描绘了周遭的自然美景,莲花与梅树交织,既映衬出亭子的清雅,也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淡定。

“金炬依然霜不管,琼琚犹待雪相催。”接下来的两句,以“金炬”比喻太阳,“霜”指早晨的露水或薄冰,表明即使阳光普照,也不能融化这轻微的寒气。接着是“琼琚”,形容冰块清澈,这里用以表达天冷异常。而“犹待雪相催”则透露出诗人对更深冬意境的期待,或许是想要体验到更加彻骨的寒冷,感受到大自然的严酷与纯粹。

“凌波仙子欣无恙,姑射真人唤不来。”在这里,“凌波”意味着渡水而行,而“仙子”则是对那位能够轻松穿越波涛、不为世俗所动的高洁之人的称呼。诗中说这位仙子“欣无恙”,表现了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而“姑射真人唤不来”则是在表达,对于那位隐居山林,不愿意被打扰的真人,即使呼唤也无法将他召回。

“风景则同怀抱异,倚栏欲去更徘徊。”最后两句,“风景则同”意味着尽管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似,但诗人心中的感受却是独一无二的。这里的“怀抱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而“倚栏欲去更徘徊”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美好的风景时,虽然有离开的打算,但又不忍心离去,反而更加沉迷于此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层探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以及心灵之境界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题越观和方孚若韵

檐阴寂寂转西迟,检点春工倍费诗。

烟树郁苍何处洞,雨苔斑驳旧人碑。

清泉白石仙游地,芳草绿阴晴昼时。

目送水云谁领会,沙鸥点点柳丝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题黎榷院诗轴

别二十三年,来呼溯峡船。

昨游春梦尔,故友晓星然。

廉誉盈诗卷,忠谋在奏编。

阿蒙顽自若,应笑老穷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题衡阳临湘驿

暑涂挈挈问持装,过眼蘋风倏转商。

岂为南鱼来丙穴,且先北雁过衡阳。

童乌已矣肠空断,老马疲哉汗欲僵。

身大块中犹大疟,铁心禁得几炎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题醴泉驿(其二)

路遥须到日,官满有归时。

一点终身痛,中途孺子悲。

老难堪此境,咎必有其基。

扶惫随缘去,空馀泪雨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