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何正的《月》诗,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深邃之美。首句“宴罢瑶台出禁迟”,以宴会结束、月升天际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华美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玉轮飞上已多时”一句,将月亮比作飞升的玉轮,生动地展现了月光逐渐洒满大地的过程。
“一天星斗光芒后,万里银河影渐移。”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星辰与银河的映衬下,月亮的移动显得更加动态而富有韵律感。通过“星斗”、“银河”的描写,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背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浩瀚的星空之中。
“素女夜寒初倦舞,嫦娥秋老正含悲。”这两句则转向对月宫中仙女的想象,通过“素女”和“嫦娥”的形象,表达了月夜的清冷与孤独。素女的倦舞和嫦娥的悲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永恒与孤独的思考。
最后,“黄沙碛里凉如水,人在青楼有所思。”这两句将视角拉回人间,通过沙漠与青楼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环境下的情感体验。沙漠中的凉意与青楼中的思绪形成鲜明对比,既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反映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捕捉了月夜的独特魅力,既有自然景观的壮丽,又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感,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