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扬州失守感赋

兵燹谁能浩劫逃,平山堂外雁哀嗷。

三千殿脚红头尽,廿四桥头白骨高。

满地狼烽摧鼓角,故宫萤火没蓬蒿。

绿杨城郭成焦土,回忆繁华首重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失守后的凄凉景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悲壮。首句“兵燹谁能浩劫逃”,开篇即点明了战争的残酷,即便是天地间最浩大的劫难也无法逃脱。接着“平山堂外雁哀嗷”一句,以雁群的哀鸣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哀伤。

“三千殿脚红头尽,廿四桥头白骨高”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三千殿脚,指的是古代宫殿中的侍卫或宫女,这里象征着被战争吞噬的生命;廿四桥头的白骨堆积如山,则是战争留下的残酷证据。这些细节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场悲剧之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满地狼烽摧鼓角,故宫萤火没蓬蒿”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悲凉的氛围。狼烟四起,鼓角声断,象征着战争的全面爆发和混乱。而“故宫萤火没蓬蒿”则将视角转向了曾经繁华的皇宫,如今却只剩下萤火虫在荒草中闪烁,一片荒凉,对比鲜明,令人感慨万千。

最后,“绿杨城郭成焦土,回忆繁华首重搔”两句,以绿杨城郭的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绿杨城郭曾是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化为焦土,让人不禁心生悲痛。回忆起往日的繁华,心中不免涌起阵阵愁绪,难以释怀。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后扬州景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深度。

收录诗词(614)

林占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相关古诗词

感时

舻舳乘风趁顺流,妖氛惨惨秣陵秋。

如何赤纛临江口,却被黄巾据石头。

避敌已抛丞相节,逃生先走太师舟。

东南半壁容巢穴,从此残棋劫未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述癖

痂嗜何须笑古人,天将奇癖付吾身。

购琴价重甘捐产,养鹤粮多肯指囷。

藏酒款宾非自饮,解囊赠客不言贫。

耽吟更至忘眠食,一字推敲苦费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登牛栏坑后山憩野人家

寒烟凝聚暮云飞,岚翠霏霏欲湿衣。

峭壁萝垂泉脉细,层岩竹密日光微。

山多樵径愁迷路,林有人家许叩扉。

小坐暂将清茗酌,阶前猿鸟亦忘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自芝兰晚归新庄

马蹄轻健快平坡,历落村庄近水多。

乍退潮沙纹绮縠,暴长篱笋簇矛戈。

浓云阵阵方漫野,细雨霏霏尚隔河。

行到渡头天欲晓,待船时听打鱼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