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三峡赠文上人

肉身大士延平公,眉毛如雪声如钟。

东坡醉眼亦多耳,信口呼作僧中龙。

坐令玉色烟峦里,晨钟暮鼓三千指。

而今滑冷撼不应,青灯白塔临寒水。

上人谈笑有精色,闻是延平坐中客。

紫霄峰下曾相逢,别来几何头已白。

地炉夜语寻前事,当日交游半生死。

与君等是三眠蚕,浮世百年那免此。

我寻旧游聊自娱,忽然见君欢有馀。

一笑且从吾所适,后会重来知有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诗人再次游览三峡时,遇见文上人的经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文上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慨。

首句“肉身大士延平公”,以“肉身大士”形容文上人,暗示其修为高深,如同佛祖一般。接着“眉毛如雪声如钟”进一步刻画文上人的形象,眉毛洁白如雪,声音沉稳如钟,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东坡醉眼亦多耳,信口呼作僧中龙”一句,借用苏轼的典故,说明文上人不仅外表庄严,其内在的智慧和修为也令人敬仰。东坡曾误将僧人比作龙,此处借喻文上人虽非龙,却有着超凡脱俗之气。

“坐令玉色烟峦里,晨钟暮鼓三千指”描绘了文上人所在环境的宁静与庄严,晨钟暮鼓之声回荡在烟峦之中,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而今滑冷撼不应,青灯白塔临寒水”则通过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昔日的热闹不再,只有青灯白塔静静地守候在寒冷的水边。

接下来,“上人谈笑有精色,闻是延平坐中客”表明文上人不仅修为高深,而且谈吐风趣,是延平公座中的重要客人。诗人与文上人再次相遇,感慨颇多,“别来几何头已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地炉夜语寻前事,当日交游半生死”回忆起往日的相聚,如今许多朋友已经离世,留下的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惜。

最后,“与君等是三眠蚕,浮世百年那免此”,以“三眠蚕”比喻人生经历的起伏变化,指出无论人生如何变迁,总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诗人与文上人相视一笑,决定随缘而行,享受当下,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文上人形象的描绘和对过往岁月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泊舟星江闻伯固与僧自五老亭步入开先作此寄之

烟霏含空青,向晚望逾好。

欲行落瀑边,俊鹘屡侧脑。

偶携白发禅,步尽青松道。

孤鸿聊送目,瘦策自扶老。

甚欲东涧阴,缚屋安井灶。

我亦个中人,归计嗟不早。

永愧岩上僧,松鬣和云扫。

形式: 古风

会苏养直

方忻望庐山,忽见苏养直。

向来败意事,捉手一笑失。

澜翻诵新诗,与山争秀色。

归来对青灯,危坐口挂壁。

翰林谪仙人,隐显吁莫测。

正恐骑鱼去,千里作一息。

形式: 古风

赠癞可

可师有奇骨,吐语愕众口。

秀如出盆丝,媚若春月柳。

旧咏雪梅词,便觉落渠后。

抱痾亦同粲,视身一尘垢。

卧看东溪云,悬瀑激窗牖。

庐山久无僧,殿阁空华构。

谁知千岩胜,竟入此郎手。

我痴世不要,冷落如弊帚。

但意君可夺,独能容我不。

形式: 古风

福唐秀上人相见圆通

庐山万木春已透,满目春光迎马首。

北山攫饭借榻眠,一任春山穿户牖。

道人闻是福唐来,石门曾结游山友。

相逢未说一笑欢,且忻春色浓如酒。

何当瘦藤上孤绝,深谷忽惊如锦绣。

人生超放当趁健,东风已暗藏鸦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