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内飞来峰的景象与历史感。首句“石室藏素猿,丹穴养玄鹫”以“石室”和“丹穴”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灵隐寺内自然与神秘并存的氛围,素猿与玄鹫作为自然界的生灵,增添了山林的生机与神秘色彩。
接着,“刻画鬼力穷,疏凿禹功旧”两句,通过对比鬼神之力与古代大禹治水的功绩,赞美了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合,同时也暗示了飞来峰的历史悠久与自然与人工的巧妙融合。
“贝叶多虫鱼,璞玉泯螭纽”则进一步展示了飞来峰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迹。贝叶上的文字记录着古老的知识与传说,而璞玉上的螭纽则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两者共同构成了飞来峰独特的文化景观。
最后,“栋宇何王作,后人遂奔走”表达了对飞来峰建筑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些建筑可能是某位帝王所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不断地维护与使用,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飞来峰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的描绘,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流逝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