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吟三首(其一)

露冷天清月更辉,可看游子倍沾衣。

催人岁月心空在,满眼兵戈事渐非。

方朔本无金马意,班超惟愿玉门归。

白头应倚庭前树,怪我还期秋又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月下吟三首(其一)》,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月夜美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又有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首句“露冷天清月更辉”,以露水的寒冷和天空的清澈衬托出月光的明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氛围。接着,“可看游子倍沾衣”一句,通过游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行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漂泊与孤独。

“催人岁月心空在,满眼兵戈事渐非”两句,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其中,“催人岁月”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无情,“心空在”则表达了内心的空虚与无奈,“满眼兵戈事渐非”则反映了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现实。

“方朔本无金马意,班超惟愿玉门归”两句,运用典故,借方朔与班超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回归宁静生活的向往。方朔本为汉代文学家,金马寓指文采飞扬;班超则是东汉名将,玉门关象征边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白头应倚庭前树,怪我还期秋又违”两句,以白头老人倚树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慨。同时,“还期秋又违”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转,以及对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月下吟三首(其二)

江天月色自清秋,不管人间底许愁。

谩拟翠华旋北极,正怜白发倚南楼。

狼烽绝塞寒初入,鹤怨空山夜未休。

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月下吟三首(其三)

依依窗月夜还来,渺渺乡愁坐未回。

素位也知非自得,白头无奈是亲衰。

当年竹下曾裘仲,何日花前更老莱?

恳疏乞骸今几上,中宵翘首望三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月夜二首(其一)

高台月色倍新晴,极浦浮沙远树平。

客久欲迷乡国望,乱馀愁听鼓鼙声。

湖南水潦频移粟,碛北风烟且罢征。

濡手未辞援溺苦,白头方切倚闾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月夜二首(其二)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

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