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魏晋时期诗人杨羲所作的《云林与众真吟诗十一首》中的第九首。诗中以“偃息东华静”开篇,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仿佛诗人正静静地在东方的高台之上,眺望着广阔的世界。接着,“扬軿运八方”,形象地展现了世界的辽阔与动态,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不断地运转。
“俯眄丘垤间,莫觉五岳崇。”诗人通过对比丘陵与山岳,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即便是最高的山岳,在广阔的宇宙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接下来,“灵阜齐渊泉,大小忽相从。”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中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无论是高山还是深谷,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而和谐的世界。
“长短无少多,大椿须臾终。”这里运用了“大椿”的典故,大椿是一种传说中的长寿树,象征着长久的生命。然而,即使是如此长寿的大椿,最终也会凋零,这反映了生命的有限性和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最后,“奚不委天命,纵神任空洞。”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既然生命终将消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顺从天命,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于宇宙之间,不受世俗的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