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讽(其一)

南越称臣汉赵佗,于今南海甚风波。

高台尚在堪朝汉,逝水如斯无渡河。

几度狐骀闻国诵,谁边犀兕答城歌。

涉川济世元多术,寄语楼船漫戢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感讽(其一)》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通过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象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深沉感慨和对治国理政之道的思考。

首联“南越称臣汉赵佗,于今南海甚风波”以南越赵佗归顺汉朝的历史故事开篇,暗喻当时复杂动荡的政治局势,如同南海的波涛汹涌,难以平静。赵佗曾是南越的君主,在汉武帝时期归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这里借赵佗的故事,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政治局面的忧虑。

颔联“高台尚在堪朝汉,逝水如斯无渡河”运用了“高台”和“逝水”的意象,高台象征着历史的遗迹或曾经的辉煌,逝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以及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当前治理国家方法的反思——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正确的方向,避免重蹈覆辙。

颈联“几度狐骀闻国诵,谁边犀兕答城歌”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反思。狐骀、犀兕在这里代表了不同的族群或势力,国诵和城歌则是指国家的颂歌和城市的欢歌。这两句诗描绘了不同群体在国家治理中的声音,强调了在多元社会中寻求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倾听各种声音,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愿望。

尾联“涉川济世元多术,寄语楼船漫戢戈”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涉川济世意味着跨越困难,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而寄语楼船、漫戢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解决争端、避免战争的期望。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治理国家方式的一种理想化构想。

综上所述,《感讽(其一)》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自然景象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治国之道的追求。

收录诗词(949)

陈子升(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讽(其二)

书生无计取封侯,群盗纷纷欲效尤。

遂使陈琳无罪状,何论关羽有春秋。

风来巢鹊曾思起,鼎沸江鱼故自游。

谁复轻身能报国,麒麟图画日悠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江上弹琴得女道士韩玉灵书却寄

海上依稀望五城,苇花飞处放船轻。

焦桐一引青鸾信,秋水皆添白雪声。

竹泪尽斑原鼓瑟,鹤毛如絮未吹笙。

四百芙蓉青可揽,只应知我已移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中秋海上对月

三山长待驾鼋鼍,九点苍烟汎白波。

秋水极天临海若,夜帆殊域见嫦娥。

光生鹏翼垂云小,晕入珠胎映岛多。

听罢龙吟转寥阔,露华应坠故池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赠王季重先生

芝荣剡曲久悬车,秋宪高文重石渠。

棋隐独严司马法,扇题人宝右军书。

长将宦兴花边过,欲倚童颜海外居。

三十年来钦姓字,朗然挥麈就蓬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