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雨点稀疏如雾,空中若隐若现。
偶尔在花间闪烁,如同明珠滚动。
清秀之色洗净了脂粉,暗香仿佛从雪白肌肤中散发。
黄昏时分,景色更加凄凉,我感到头晕,需要扶持。

注释

雾:形容雨点细小而密集。
映空:照在空中。
的皪:光亮的样子,形容明珠般的光泽。
明珠:比喻明亮的水珠或宝石。
秀色:清秀美丽的色彩。
红粉:女子的胭脂,这里指代花朵。
雪肤:像雪一样白皙的皮肤。
黄昏:傍晚时分。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头重:感觉头部沉重。
相扶:互相支撑,这里指需要帮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细雨中的牡丹花景。开篇两句“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使人仿佛处于一个水墨画中,那雨意犹豫,却又难以捕捉。第三、四句“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则是诗人通过细雨洗礼后的牡丹花瓣上的露珠,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机。

接着,“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两句中,“秀色”指的是经过雨水洗礼后更加鲜明的花色,而“洗红粉”则形象地表达了牡丹花瓣在细雨中的清新感。“暗香”和“雪肤”更是将牡丹花的香气与其花瓣之白嫩进行对比,生动描绘出牡丹花在春雨中的独特韵味。

最后两句“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则是诗人通过细雨中黄昏时分的萧瑟氛围,以及牡丹花因承受了雨水而显得沉甸欲坠,以此形容其在细雨中的无奈与美丽。整首诗通过对细雨和牡丹的精妙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他那独特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

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

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次韵乐著作送酒

少年多病怯杯觞,老去方知此味长。

万斛羁愁都似雪,一壶春酒若为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次韵乐著作天庆观醮

浊世纷纷肯下临,梦寻飞步五云深。

无因上到通明殿,只许微闻玉佩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