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悲歌》由清代诗人王之圻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友情的珍贵。
首句“道远不离刺,心立谈可期”,开篇即以“道远”与“不离刺”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人生路途虽长,但真挚的情感如同利箭,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穿透时空,直达心灵深处。接着“心立谈可期”,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灵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即使在简短的交谈中,也能触及彼此最深层的情感。
“白首结交何,多以彼富厚”,这两句转而探讨了长久友谊的建立与维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属难得。而这种友谊往往不是因为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深厚的情感联系。
“今日黄金尽,明日犹相知”,则是对友情超越物质的深刻阐述。即便在困难时期,朋友间的信任与支持依然如故,不因一时的经济状况而改变。这句诗体现了友情的坚韧与纯粹,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最后,“斯人果安在,出门欲何之?”诗人似乎在自问,那些曾经共度风雨的朋友如今又在何处?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孤独感,也暗含了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整体而言,《悲歌》通过对友情、人生价值和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感悟,情感真挚,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