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见渔樵

落日谁横笛,江村一望遥。

喧喧归鸟雀,得得见渔樵。

薄暮舒愁眼,斜晖带远潮。

依滩纶在手,出谷斧横腰。

歌罢寻归径,影行先度桥。

两翁山水趣,应未羡金貂。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乡村傍晚景象。诗人以“落日谁横笛”开篇,仿佛悠扬的笛声与落日余晖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接着,“江村一望遥”,视线越过遥远的江村,引人遐想。

“喧喧归鸟雀,得得见渔樵。”描绘了归巢的鸟儿和忙碌的渔夫、樵夫,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这里通过对比喧闹与平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自然之美。

“薄暮舒愁眼,斜晖带远潮。”黄昏时分,诗人的眼中满是愁绪,夕阳的余晖与远处的潮水相互映衬,增添了几分凄凉与深沉。这一句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使得画面更加丰富。

“依滩纶在手,出谷斧横腰。”诗人手持钓鱼竿,腰间挂着斧头,形象地描绘了渔樵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自在。

“歌罢寻归径,影行先度桥。”诗人唱完歌后,沿着熟悉的路径回家,他的身影先行跨过小桥,预示着归家的喜悦与安宁。这一细节增添了诗作的人情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两翁山水趣,应未羡金貂。”最后两句,诗人以两位老翁为例,表达了对山水之乐的向往,认为这种生活远比官场的荣华富贵更有价值。这不仅是对诗人的自我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批判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傍晚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平凡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809)

林希逸(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看碑不下驴

寺古碑犹在,尘埃半已漫。

骑驴应懒下,逐字细吟看。

钩画雕镌古,虫鱼辨识难。

停鞭攲帽立,缓辔耸肩寒。

应笑修明字,还如援据鞍。

归吟风掠耳,影瘦夕阳残。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梅花疑是君

欲访春消息,寒花昨夜开。

思君如在眼,使我亦疑梅。

蕊冷于人意,窗开露粉腮。

欲同渠索笑,还似子归来。

兰室因香讶,冰肌助我猜。

一枝聊寄与,何日共持杯。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身玉要俱捐

壮节将全赵,威风直挫秦。

若令空授玉,宁用复还身。

此璧瑕何有,伊人气愈嗔。

头宁同碎柱,节不可欺臣。

大义千钧重,微躯一羽均。

后来谁慕蔺,盛节独嶙峋。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清边生战场

已洗天河甲,边清国愈强。

谁生今日衅,战似古沙场。

不见狼烟久,俄惊雁塞荒。

风悲苔染血,月射骨如霜。

榆柳依然好,干戈有底忙。

李华真健笔,吊古思凄凉。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