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达师》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描绘一位超脱世俗、通达世事的高人形象,展现了其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
首句“师虽支离流,于道乃全人”,开篇即点明了“达师”虽外表不完整或不拘常规,但其内心却坚守着人生的真理与大道,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完满与和谐。接下来,“未尝事感豫,来者自欲亲”则进一步描绘了“达师”的人格魅力,他无需刻意去吸引他人,因为他的真诚与智慧自然能吸引周围的人靠近,形成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时时平是非,往往动精神”表现了“达师”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矛盾时的从容与智慧,他能够公正地评判是非,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活力与思考。“纵横及万事,慷慨惊四邻”则强调了“达师”对世间万物的洞察力与影响力,他的言论和行动常常能触动周围的人,甚至令四邻为之震撼。
最后,“乃知全一身,不必山野民。乃知忧当世,不必朝廷臣。语默两有适,动静皆可循”总结了“达师”的生活哲学,即无论是在山野还是朝廷,无论言语还是沉默,无论行动还是静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关心社会,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身份或环境。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独立人格的推崇,以及对普遍人性的深刻理解。
“彼哉小丈夫,孰能识吾真”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能理解“达师”真正价值的小人的讽刺,强调了真正的智慧与人格魅力是无法被轻易理解和接受的。
综上所述,《达师》一诗通过对“达师”这一理想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社会关怀和个人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追求。